丁俊貴之《直面疫情不恐慌,科學應對穩心態》

【直面疫情不恐慌,科學應對穩心態】

最近,疫情防控出現新形勢。

除了特殊場所,不再查驗健康碼和核酸,行程卡也正式下線。

爲此,有人歡天喜地的慶祝自由的恢復,有人則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和擔憂:

不知道病毒在何時會落到自己的頭上?

不知道陽了以後,究竟會有多難受?

不知道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會不會很難受,甚至挺過不去?

不知道陽過之後,會不會短期再次復陽?

一、面對越來越多的陽,如何有效緩解焦慮?

(一)拒絕災難化思維。

面對越來越多的陽性病例,有人焦慮的是這些:

萬一陽了,老人會不會因此而進入ICU,甚至離世?

萬一陽了,我的孩子就毀了,但原本,他是可以茁壯成長的。

這些,都是災難化的思維。

災難化思維,會讓我們把不好的事情進行無限放大,偏離客觀實際,從而引發強烈的焦慮和不安。

其實,這就像是我們每個人出門都有被高空墜物砸中的可能一樣,這個可能雖然永遠都存在,但卻非常的低。

我們不會因爲這個可能性就不出門了。

同理,新冠的死亡率也非常的低,我們不需要因爲這樣低的死亡率而給自己製造那麼強烈的焦慮與擔憂。

對於越來越多的陽,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客觀事實和規律,不要放大自己的負面想法,更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想法擴大到“災難化”的程度。

這樣一來,焦慮和擔憂就會減少一半。

(二)面對可能的恐慌。

看到一些感染新冠的經歷分享,其中一位感染新冠的內分泌醫生說:

“在陽了之後,我總是感覺自己呼吸很費力。在得到朋友家人的安慰後,我放鬆了一些,呼吸費力的感覺消失了。

當我沮喪悲觀,呼吸費力的感覺又會出現,在我手頭上有事可做時,呼吸費力的感覺又消失了。

呼吸費力是我過於焦慮緊張導致的主觀症狀,並不是新冠帶給我的客觀體徵。可見,心理暗示對症狀輕重的主觀感覺影響很大。”

非常真實。

陽了以後,如果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就要儘快就醫,因爲可能是輕症轉爲重症的表現。

但,他們漏掉了非常關鍵的一點:

一個人如果在害怕、焦慮、擔心過度的時候,也會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的症狀。

可見,這種症狀可能是真的存在,也可能是當事人自己想象出來的。

在心理學中,這就是“恐慌症”發作時的輕微表現。

當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的時候,需要首先排除心理上的作用,然後再來確定身體上的疾病。

所以,對於陽了以後可能產生的恐慌感,我的建議是:

如果陽了,同時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時,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或是一段三分鐘的自我覺察,慢慢讓自己放鬆下來,平靜下來。

然後,再來感受一下之前感到的症狀是否還在,如果不確定,可以通過讓家人用手指觸摸脈搏的方式來看看自己的心跳速度。

如果是輕微恐慌發作,那麼通過深呼吸、做自我覺察的練習,是完全可以放鬆下來的。

如果是真的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則建議馬上就醫。

(三)擁抱你的失控感。

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安全感。

所以,當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失控感的時候,我們都會有種惴惴不安的焦慮感。

而這其實與我們頭腦中一直以來的“預設”有關。

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一直有一個潛藏着的預設:

我的生活應該是比較確定的,所以一切都是我大概率能夠掌控的。

所以,當不確定性急劇增加時,我們的失控感就會變得愈發強烈,不安全感也會與日俱增。

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這個預設本就是個“僞預設”,它既不客觀也不真實,那麼,我們就會知道“不確定性”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屬性,而我們一直都生活在“不確定性”中。

三年疫情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就是:

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非常不確定的世界裏。

它在不斷提醒我們,不確定性正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

(四)一切皆爲體驗。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

所以,我們要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美食和美景。

但,這種“體驗”是單向的。

什麼是單向的體驗?

他們只想體驗好的,不想體驗不好的;只想擁有快樂的,卻不想感受“難受”的。

人生是一場體驗,意味着我們要去體驗自己人生中的一切,其中有好的、有讓人感到快樂的,同時也有壞的、有令人感到難受的。

因此,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就該是:

敞開懷抱,歡迎一切。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是陽,還是這種“靴子還沒落地”的不踏實感,都會成爲一種非常獨特的人生體驗。

對於一份好的體驗,我們往往會去細細的感知和體味它,就像是在喫一塊極其美味的甜品。

同樣,對於一份“不好”的體驗,我們要做的其實也是去細細的感知和體味它。

這纔是真正的把人生當做體驗的做法,否則這種說法就只能是“享樂人生”的幌子,是自欺欺人的把戲。

二、只要科學防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我們見證了歷史,也即將面臨一場防疫大考。

這幾天,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很多人不小心中招,確診新冠。

症狀大都是:咽喉痛,發高燒,渾身疼,接下來是流鼻涕和咳嗽。

有網友調侃:“如果你一個陽性患者都不認識,請檢討一下你的社交能力。”

由此可知,病毒就在你周邊。

如此狀況,爲什麼我們還調整原有的防疫政策呢?

因爲這波疫情中,90%以上都表現爲無症狀感染和輕型,很少發展成肺炎,重症肺炎更少。

張文宏團隊說:

“99.5% 的病人可能不需要去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就能解決。”

鍾南山院士也說:

“感染不可怕,99%的人可以在7-10天內完全恢復。”

過去的三年,讓我們不願意接觸新冠,甚至談“陽”色變。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對這個病毒的認知逐漸提升。

未來兩三個月裏或將是人羣感染的高峯期,但不必擔心,只要科學防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盤點這份新冠應急指南,希望關鍵時刻能幫上忙。

(一)前期防護,阻斷病源。

網上有一種聲音說:改變防疫方式後,早晚都要陽,感染一次新冠病毒相當於打了一次疫苗,認爲早陽早好。

真的是這樣嗎?

北京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接受採訪時說:

“儘管感染新冠病毒後,在一定時間內會獲得針對該毒株的免疫力,但並不代表不會再次感染。”

因此,儘量讓自己和身邊人晚感染、少感染,從最開始切斷病原,做好個人防護是很有必要的。

1、首先,我們要在生活習慣上做出改變。

a.出門回家勤洗手

b.每天通風半小時

c.多曬太陽少聚會

d.時時保持家庭環境整潔

e.及時接種全程疫苗

f.做好自身健康監測

g.正確佩戴口罩不超過8小時

2、另外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a.加強身體鍛鍊,堅持規律作息,睡足8小時,提高免疫力。

b.健康膳食,保證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攝入。

c.飲食清淡爲主,少喫油膩辛辣食物,飲食營養均衡。

d.如有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症狀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藥食兩用食品輔助治療,如蘿蔔、山藥、薏米、藿香、菊花、荷葉、絲瓜、冬瓜等。

e.平時多喝水,尤其要喝白開水或電解質水,補充身體機能所需。

f.病毒主要在上呼吸道,早晚淡鹽水漱口能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g.避免過度勞累和焦慮情緒。我們需要保持冷靜,不恐慌,穩定情緒,科學應對疫情。

(二)物資準備好,“陽”了不恐慌。

最近,網上也出現了囤藥、搶購藥物現象。

其實,沒必要大量地、非理性地搶購藥品,長時間存放也會過期,浪費資源。

“囤”不可取,“備”是必要的。

家庭藥箱可以主要準備以下四類藥物(相同功效類別的藥物選擇一種即可):

a.退熱藥

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布洛芬等。

b.止咳藥

惠菲寧、阿斯美、橘紅痰咳口服液等。

c.緩解咽乾、咽痛的藥物

咽立爽、克感利咽口服液、柑桔冰梅片等。

d.止瀉藥

腹可安、蒙脫石散等。

在服用藥物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按照相應用法用量的標準服用。

普通人用藥的原則應當是:“能少喫一個藥就不要多喫一個藥,能用一種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兩種藥”。

有孩子的家庭備用兒童服用的小兒柴桂退熱顆粒、小兒風熱清口服液等藥物。

患有基礎病的日常一定要規律用藥,控制好病情,家中儲備一個月左右的基礎用藥。

按需適當儲備抗原自測試劑和消毒液,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

另外,備好一週左右的食物。

以水和主食爲主,買一些儲存時間比較長的,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

例如:胡蘿蔔、白菜,南瓜、紅薯、檸檬、橙子等。

儘量減少外出,即便外出也要做好防護,降低感染率。

(三)感染新冠,會有啥症狀?

大部分人都是覺得症狀比感冒、重感冒,還要輕的,所以大家不要有任何慌張的情緒。

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較輕的,可自行居家治療,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輕症患者感染初期會有輕微乾咳、乏力,發病2~3天,會反覆發燒;

發病4~7天,隨着喫退燒藥,大量飲水病情會緩解,身體略微不適;

發病8天以後就會逐漸好轉。

以上症狀的發展,常見於普通中青年患者。

注射過新冠疫苗和加強針的年輕人,病程較短、症狀較輕。

而部分老年人,尤其70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發熱過程更爲複雜,需要格外注意,嚴重時要及時就醫。

(四)如果陽了,怎麼辦?

如果抗原自測呈陽性,我們需要:

保持冷靜不慌張;自我隔離要及時。

回憶一下自己的活動軌跡,及時提醒和自己有過密接的朋友家人,讓他們做好防護和抗原檢測。

無症狀感染者無需藥物治療。

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期間要做到:

a.根據自身症狀服藥,注意藥物不要疊加服用,對症用藥即可。

一種症狀喫多種藥,不僅不能加快病情好轉,反而可能會導致藥物過量,甚至引起不良反應。

一般來說,體溫在38.5度以下的可以進行物理降溫,超過38.5度可服用藥物,緩解症狀。

b.不外出,謝絕探訪,單獨居住在通風良好的房間。

衣物、牀單、毛巾等用品與他人分開存放、分開洗滌,單獨使用餐具。

c.提前配備好體溫計、紙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以及帶蓋的垃圾桶等防疫物資。

d.家庭做好日常清潔和消毒,生活垃圾要妥善處理。

e.感染者和家人喫飯分桌、洗漱上廁所錯開時空,每日監測體溫和病情變化。

自己感染了,一定要和家人保持距離,儘可能保護好還沒感染的親人。

陽性感染者出現呼吸困難,服用退燒藥後仍然發燒超過38.5度並持續2天,不能飲食,感到頭暈目眩等症狀時,需要急診就醫。

居家治療期間,除了做好防護,還要保持心理健康,減少焦慮、緊張。

自測抗原陰性且兩次核酸檢測正常,可結束居家隔離。

新冠輕症痊癒後,要注意多休息,一段時間內避免劇烈運動。

(五)新冠後續發展趨勢。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感染新冠會有嚴重後遺症嗎?

對此,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有了最新研判:

醫學上對後遺症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

現在大家所說的全身疲勞、抑鬱壓抑、思想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這些“新冠後遺症”是比較主觀的。

這些隨着時間的推移,可以改善和消失的。

所以這個不叫後遺症,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下一步防控的關鍵之一是加強疫苗接種,重點加強老年人及脆弱人羣的免疫接種。

防控政策的重心,應該由防控感染轉移至防控重症,輕症不必恐慌。

我們什麼時候能恢復到2019年以前的狀態?

鍾南山院士說:

“根據團隊模型測算,廣州這波疫情三月份中上旬進入平穩階段,樂觀估計在明年上半年可恢復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

但這一切還要取決於,我們在這波大感染中的實際承受力和具體做法。

現在,我們需要坦然面對現實,開啓新的防控形式。

按照要求,理性防控,科學治療,不跟風,不信謠。

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

“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防控措施的疊加優化,意味着我們正式邁向了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

但是,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和結束疫情並不是一回事。

想要真正結束疫情,無論社會還是個體都還要做很多事。

比如醫療機構的相關準備,個人防護措施,科普的重要性、讓人們減少內心的恐慌。”

三、還有什麼具體可做的?

(一)減少混亂的信息。

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看的越多,人反而會越焦慮。

因此,增加對病毒、疫情的認識需要你通過專業的渠道去獲取。

這樣能夠減少信息混雜帶給你的信息焦慮,進而減少信息焦慮再疊加到你本身的焦慮上,減少這種雪上加霜的情形。

(二)藉助安慰劑效應。

如果很擔心,可以存點藥物,比如降溫的冰袋、退燒藥、感冒藥、潤喉糖等。

當然這些藥物是無法治療新冠的,它們可以做的是平復焦慮的神經,讓你感到非常的安心,同時在病痛的時候,對病症加以緩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們會起到“安慰劑”的作用。

而“安慰劑效應”也是真實存在的,1/4的人在服用沒有藥效的安慰劑後,都會感到病症和疼痛有所緩解。

所以,想要囤藥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的精神和心裏承受力是不一樣的,有人大大咧咧,有人敏感脆弱。

只要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照顧好就行。

(三)專注此刻你正在做的。

當我們有事可做,同時能夠專注於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時,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擔憂就會消失。

爲什麼?

因爲我們無法一邊專注於當下,一邊在爲未來擔憂,即一心不可二用。

當你感到再次陷入焦慮時,就請溫柔的把自己拉回到當下。

去做那些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讓自己沉浸在每一個當下裏。

真實,焦慮並不可恥。

大家一起做好防護,熬過這個寒冬,終將春暖花開。

保護好自己,照顧好家人,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做的。

轉發周知!疫情並未結束!!人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丁俊貴

2022年12月19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