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孩子,普遍不夠自信嗎?

最近網上總是看到有人說中國的孩子不自信?這個言論真的對的嗎?

這個話題的核心就是,看外國的小孩他們再糟糕都可以被任何鼓勵,而我們再優秀卻仍然覺得不夠。

其實這個話題很好解釋啊,大概延伸一下就是另一個問題,爲什麼中國孩子普遍不夠自信?

那麼首先我們得知道,自信所代表的概念,通俗來講就是相信自己,覺得自己能行是一種信念。

如果單純以這個概念爲出發點,中國孩子甚至包括成年人確實不夠自信,就算做到了行業頂尖,就算顏值傾國傾城,可當有人稱讚的時候,通常情況下,稱讚的那個人所得到的答案往往不是一般一般,就是還有進步空間,或者就是被稱讚的人反過來稱讚對方,認爲對方纔是行業頂尖,對方的顏值纔是傾國傾城,自己還差很遠。

畢竟以自信的定義,只是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會相信你啊。如果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稱讚,又怎麼能稱得上是自信呢?

可大家結合實際,這是不自信的表現嗎?

表現出這個原因的根本情況是因爲在中國這龐大的文化體系裏,還存在着一個名爲謙虛的概念,它不像西方文化體系所表現的那樣,如果不能做到絕對坦然接受別人的稱讚,那就是自卑的表現,

而我們卻是我自己相信我自己能行,是有着足夠能力的,但是我不指望你因爲我自己相信我自己,所以就覺得我能行。至於我到底行不行,實踐出真知,幹出來才知道,這是中國的處世邏輯,自己到底行不行,不是說出來的,是幹出來的。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方能知行合一,即使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是具備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不能單純的以表達上的不自信就認爲這是自卑的表現,這是不正確的看法。

那我們迴歸主題,中國的孩子只是因爲表達上的不夠自信就能認爲中國孩子不自信嗎?還是普遍的不夠自信?或者這話題本意,外國的孩子普遍都陽光自信。

這個普遍的結果是怎麼得出來的?有足夠的調查數據支撐嗎?還是單純的就是一個文字遊戲?

當然,自信也有真正的自信盲目自信的區別。所以有能力的自信纔是正確的自信,也就是確實能信,基於能力不足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是自負的表現。

但這裏有個前提啊,自信是一種對自我認知以及能力水平的感性評估,是基於自身所做的準備,從而對未來能不能成功所提前做出來的一個判斷。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人們辦事之前對自己的信心,其實就是把做事成功後的情緒提前釋放了出來。

可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那種能絕對辦成的事情嗎?

並沒有啊,就算是彎腰拿着蘋果,都還可能因爲腳下踩了果皮而不小心滑倒,就算是想對枕邊人表達自己的喜歡,都還可能因爲一個突如其來的噴嚏而打斷,就算是想要喝一口水,都還可能因爲水太熱或者水太涼而嗆的。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意外這個概念,那就不存在絕對意義上能辦成的事情。那麼從邏輯上來講,就算是基於足夠能力做足了準備,所謂正確的自信也依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所以大家會發現啊,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裏,知和行這兩個概念從來都是一起出現的。

《周易》裏邊的君子藏其於身,但是而動,《尚書》裏邊的非之之間,行之爲簡,《左傳》裏面的非之之時呢,將在行之。正如《朱熹》所說的,論先後,知爲先,論輕重,行爲重。

相信自己,對自身能力有足夠的自信,這個很重要,但真正的重點其實是實踐。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也曾經說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自信,這是好事,但這也只是爲人處事的出發點,只有真的辦成了,把理論付諸於實踐,纔算真正的成功。人常說中國人比較務實,就是這麼來的。

不光注重理論,同樣注重實踐,這是我們的文化特色。口頭表達上的自信和謙虛代表不了什麼,更不代表我不自信。只是事情辦成之前,誰也不能保證就絕對百分百的能辦出來,反正都是要幹,那我又何苦逞一時口舌之快,直接用成果來說話不行嗎?更何況萬一自己放出了話,胸脯拍的震天響,結果卻因爲意外沒有辦成,這不是讓自己下不來臺嗎?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才導致中國父母對子女的培養跟西方父母對子女的培養完全就是兩個概念。西方世界普遍推崇利己主義啊,個人利益大於一切,這是他們培養子女的出發點。所以在小孩犯錯或者辦不成什麼事情的時候啊,西方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把個人放在外界影響因素之上。

通俗來講,不是小孩不行,而是那個事情太難,千錯萬錯,反正不是我家小孩有錯,但還需要成長。所以他們需要用鼓勵或者認可的手段來引導小孩,讓小孩明白現在辦不成事情只是暫時性的辦不成,沒有誰生來什麼都會,只要努力學習,以後肯定能辦成,這也是西方快樂教育的底層基本邏輯。

想必大家也清楚,絕大多數情況下,個人能力對外界所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而現實世界不存在大片的超級英雄。

中國父母不一樣,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就是實踐出真知,更加註重現實因素,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所以中國小孩犯錯或者辦不成什麼事情的時候,中國父母首先想到不是事情很難,而是小孩兒不行。比如小孩考試滿分100分,小孩考了98分,除非出題老師故意的,否則不可能存在小孩兒只能考98分的問題啊。那麼從理論上來說,以小孩兒的學習進度是能夠考100分的,結果考了98分。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可以考100分,小孩爲什麼只考了98分?中國父母就會想,是不是小孩粗心,亦或者是不是小孩貪玩,耽誤了學習,自然而然也就會想辦法予以糾正,反正怎麼能讓小孩接受教訓怎麼來。所以給我們呈現出來的就是小孩考了98分已經很努力了,可爲什麼中國父母依舊覺得不夠?

就是因爲在中國父母的心中,覺得小孩是有能力。拿到丟掉的那兩份呢?這就是中國式培養,希望小孩在爲學習付出努力的同時,也能夠切實有效的收穫到學習成果。

之後隨着小孩的成長,慢慢也就養成了沒有足夠把握絕不輕易下承諾的性格,視爲君子藏器,這纔是中國小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