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愛情”是一種病》


【“愛情”是一種病】

性、愛情、婚姻的問題是人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年輕人,但其實不年輕也一樣,一個人一輩子都會關心這個問題的。

一個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實際上和自己在性、愛情、婚姻問題上的遭遇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自己一生的經歷,真正給自己帶來了極大快樂的事情恐怕就是愛情,但往往也是這個問題上的遭遇可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的苦惱。

愛情可以使人極樂,也可以使人極悲。

許多人間的悲劇也是發生在愛情、婚姻這個領域裏,有些人因此就看破紅塵了,把人世看淡了。

譬如說賈寶玉,他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導致他最後遁入了空門,當和尚去了,當然原因很複雜,但至少愛情悲劇是一個重要原因。  

爲了愛情而自殺的人,恐怕比爲別的什麼事都多。

有的是失戀,比如歌德筆下的維特,這個維特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有的是殉情,兩個人相愛得不得了,但就是不能結合,結果就一起去死吧。

比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實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是時常發生的。

還有的人可能是因爲在愛情方面受挫吧,就變得玩世不恭了,反正我看透了,哪裏有什麼愛情,那我就不要愛情了,我只要性。

拜倫寫的唐璜就是這樣,先後和一千零三個女人上牀,拜倫自己也差不多,對於女人,他主張用土耳其後宮裏的做法,拍一下手,讓僕人把她們帶來,完事後再拍一下手,讓僕人把她們帶走。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現象,在文學作品裏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描寫,就是愛情對人的這種巨大牽扯,使人大喜大悲。

愛情是兩性關係最高形式,在歷史上最晚出現。

在野蠻時代,大家都不講愛情,和誰發生性關係都沒有關係。

自從人們講愛情之後,麻煩就來了,愛情是要求專一的,可是人的生理機能並沒有因此改變,性的指向仍然可能是廣泛的,這就有了衝突。

婚姻和愛情之間也會發生衝突。

如果你不講愛情的話,那婚姻也很好辦,你或者是按照傳統的倫理道德維護它,安於結婚生子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愛情的追求,婚姻一定是很穩固的,因爲標準很實際。

如果僅僅是從利益出發,譬如說家族利益,或者經濟利益,都比較簡單,找個比較門當戶對的或比較富的結婚就行了,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考慮。

但是,你一旦追求愛情,這個愛情和婚姻之間就會發生衝突。

在性與愛情的關係上,最讓人頭疼的是情和欲的衝突,情和欲的糾纏。

首先一個問題是你這個界限怎麼劃,實際上我們往往很難分清楚,譬如說我對這個異性產生了好感,到底是慾望在支配我呢,還是我對她真有愛情,這個界限怎麼劃?

同樣,別人在追求你的時候,你也會產生這個問題,尤其是女孩子,他在追求我,他到底是真的愛我呢,還是其實不愛我,只是想得到我,她一定會有這樣一個考慮。

一、愛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愛情是以性本能、性慾爲生理基礎的,沒有性本能就不可能對異性感興趣,就談不上會發展成愛情,所以這是一個前提。

有的人說,兩個人即使互相沒有性的慾望,也可以發生愛情,完全是精神上的愛情,叫做柏拉圖式的愛情。

其實這種說法我覺得是對柏拉圖的誤解,柏拉圖並沒有主張過這種愛情。

柏拉圖是古希臘最大的哲學家,也是最早從哲學上去分析愛情的一個哲學家。

他有一篇對話叫做《會飲》,在這本書裏面,他並沒有否認愛情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有肉慾的方面,有身體的方面;

另一方面有精神的方面。

當然,他認爲精神方面是更崇高的。

愛情的目標應該是從肉慾的愛、身體的愛上升到精神的愛,但是他不否認有肉慾的愛,只是認爲不應停留在肉慾的愛。

愛情包含性慾,但比性慾多,那多出的部分就是愛情的特殊本質,那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

兩人在相愛中,互相給予,互相有給予的激情,互相疼,你疼他,他也疼你,這很重要。

心疼一個人,這是愛的可靠標誌,心疼是感情最自然的流露,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在真正的愛情中,必定是互相心疼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想被人疼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強到這種地步,他不想被人疼。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孤兒,你生下來的時候是赤條條來的,是從無中來的,最後又都要回到無中去。

當你遭到重大災難的時候,沒有一個父母的懷抱能夠保護你,你想天下多少孩子得了絕症,做父母的還不是無可奈何。

那麼實際上你長大了以後,還不是一樣的嗎?

你長大了以後,你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誰能保護你呀。

所以說,實際上人人都是孤獨的,人人都是孤兒,人人都是需要有人疼的。

在相愛的過程中,一種正常的關係就應該是你疼他,他也疼你。

有時候,這是一種不得不做的妥協,如果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種妥協就會結束。

在愛情中,愛與被愛是同樣重要的,兩個都不能缺。

你愛上了一個人,就一定希望對方也同樣愛你。

沒有人光想付出,不想得到,這不是索取回報的問題,索取回報是利益上的計較,而希望相應地被愛是感情上的事,和利益無關。

雙方的感情不對稱,時間久了,其中感情較強的一方必定會感到委屈,其實較弱的一方也不會感到滿足。

在愛情中,雙方滿足的程度是取決於較弱一方的感情的,比如說,甲愛乙十分,乙愛甲五分,兩人就最多都只能得到五分滿足,剩下的五分欠缺,在甲是一種遺憾,在乙是一種苦惱,這裏面就潛伏着危機。

二、花心男女的專一愛情。

向天下情侶和仍然相愛的夫婦問一個問題:

你能否容忍你的情人、妻子或丈夫在愛你的同時還對別的異性動情?

我相信,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

這麼說來,愛情應該是專一的了。

再問第二個問題:

你在愛你的情人、妻子或丈夫的同時,能否保證對別的異性決不動情?

我相信,如果你足夠誠實,回答基本上也是否定的。

這麼說來,愛情又很難是專一的了。

那麼,愛情到底是不是專一的呢?

當我們與一個人真正相愛時,我們要求他全心全意地愛自己,這個要求是合理的。

如果他對別的異性也動情,我們就會妒火中燒,這種嫉妒的情緒也是正常的,不可簡單地斥爲心胸狹隘或佔有慾太強。

問題在於,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對既有愛情的信心必然會發生動搖。

第一,愛情總是從動情開始的,如果我的愛人對別人動情了,我如何能斷定這動情不會發展成愛情呢?

第二,愛情和動情的界限也實在難以劃清,說到底不過是程度的差別。

事實上,我們確實看到,在此類事件中,那越軌的一方無論怎樣信誓旦旦,花言巧語,也很難使受委屈的一方相信自己仍是唯一被愛的人。

我們也許還有理由假定,每一個人在性愛方面的能量是一個常數,因此,別的方向支出的增加就意味着既有方向投入的減少。

這麼看來,愛情在本質上要求一種完整性,要求它自身是不可分割的,專一這個要求是包含在愛情的定義之中的。

然而,專一是愛情的本性,卻不是人的本性,不是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和女人的本性。

問題就出在這裏。

當絕色美女海倫出現在特洛亞宮廷上時,所有在場的男人,不管元老還是大臣,都爲她的美貌驚呆和激動了,這纔是男人的天性。

凡是身心健康的男女,我的意思是說,凡是不用一種不自然的觀念來壓抑自己的男女,在和異性接觸時都會有一種和同性接觸所沒有的愉快感受,有時這種感受還會比較強烈,成爲特別的好感,這乃是一個基於性別差異的必然傾向,這個傾向不會因爲一個人已經有了情人或結了婚而完全改變。

也許熱戀中的人會無暇他顧,目中沒有別的異性,但是,熱戀畢竟不是常態。

正是在對異性的這種愉快感受的基礎上,動情就成了有時難免會發生的事。

所以,不妨說,天下的男女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花心的。

那麼,天下的愛情豈不都岌岌可危了嗎?

我想不會的,原因是在每一個人身上:

一方面固然可能對不止一個異性發生愉悅之感;

另一方面卻又希望得到專一的愛情。

二者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忠貞的愛情是靠剋制人性的天然傾向才得以成全的。

如果雙方都珍惜現有的愛情,這種剋制就會是自願的,並不顯得勉強。

也會有一方沒有剋制住的情形,我的建議是,如果另一方對於彼此的愛情仍懷有基本的信心,就最好本着對人性的理解而予以原諒。

要知道,那種絕對符合定義的完美的愛情只存在於童話中。

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不免有這樣那樣的遺憾。

但這正是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活生生的愛情。

當然,萬事都有一個限度。

如果越軌成爲常規,再寬容的人也無法相信愛情的真實存在了。

或者有理由懷疑這個風流成性的哥兒姐兒是否具備做伴侶的能力了。

三、愛情的誤區。

愛情是一種病,讓人既想沉湎又想擺脫的病,如果你從未體驗過這種病,那是遺憾,如果你一輩子都被這種病折磨得死去活來,那是因爲心智沒有隨着年齡成長。

關於愛情,有一些誤區,被年輕人誤以爲真理:

1、優秀的異性纔是理想的配偶。

婚姻與自我的關係如同腳跟鞋子,選鞋子是舒服重要還是好看重要?

當然,最理想的是既舒服又好看,然而現實通常是,舒服的鞋子不一定好看,或者好看的鞋子會擠腳,只能二選一的時候,舒服優先還是好看優先?

理解這個問題比較容易,畢竟,我們在鞋店是給腳選鞋。

要理解婚姻,相對就難一些了,大部分人本能地想找一位優秀的異性做伴侶,而不是選一個合適的異性做伴侶。

兩個優秀的人在一起未必是一對和諧的夫妻,正如一雙好看的鞋子未必適合另一雙漂亮的腳,選擇好看但並不合適的鞋子,代價是腳上的血泡和雞眼,選擇優秀而不合適的伴侶,代價可能是生活充滿了各種疼痛和鬱悶。

那爲什麼還要把“優秀”當作一個硬指標?

一是,缺乏自信心,認爲優秀的人在社會上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這種心理的背後,是對自己生存能力的質疑和不自信;

其次,滿足父母家人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審美標準”,本質上是自己的虛榮心。

正如穿好看的鞋子有人誇,爲了被誇而忍着腳疼,許多人在不由自主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不自知。

按照別人的標準選擇自己的伴侶,這個標準名字叫做“優秀”。

2、永恆的愛情才值得追求。

好多人問,這世上有沒有永恆的愛情?

佛法說,世間萬物,無不在成、住、壞、空的輪迴裏面。一切都在變化,唯有無常是不變的。

愛情,作爲荷爾蒙所驅動的心理意象,應該比任何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固體都變得快。

但有人偏偏就是要追求永恆的愛情。

關於愛情,有一種“永恆”就是:你愛我,生生世世只能愛我一個人,不許變心,不許斜覷,不許心有旁騖;愛是你的監獄,我是監獄的獄卒;凡是愛情偏執狂都有類似的執念:追求永恆。

還有一種“永恆”:十八歲時有人愛,二十八歲有人愛,一直到了八十歲,還有許多仰慕的眼睛在追隨……..這種人的典型代表是杜拉斯,她永遠被愛。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情感之花綻開,每一段感情都踩着它自己的時區,有着自身獨特的色彩。

一個人在生命的不同“時區”戀愛不同的異性,與不同的異性演繹情感的故事,是最正常不過的。

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逢場作戲和終身不渝之間的區別只在於後者的戲演得稍微長一些。”

人們在五歲的時候喜歡的玩具,和十五歲的時候不一樣,男人在二十歲的時候喜歡的女人一定和五十歲的時候喜歡的女人自然也是不一樣的。理解變化,接受變化,纔是理性的認知。

實際上,我們從小聽說的“永恆的愛情”多半來自於文學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留下千古唏噓,人死了,愛在死亡的祭祀中獲得永生,這是悲劇。

而我們芸芸衆生多半活到七老八十,打打鬧鬧也好,相濡以沫也好,多半都習慣使其不離不棄,這是貌似喜劇的悲劇。

時間,是蒸發愛情的蒸籠,誰也逃不過。

說到底,大多數愛情的結局是:要麼人死了,要麼愛死了。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叫生死相許,許的都是當下。

永恆是一種妄念。

3、信任,就是把自己無條件地交給對方。

爲什麼,愛會成爲枷鎖?

因爲你要求對方把自己無條件地交給你,你和他的關係失去了邊界。

當你把自己無條件地交給對方,沒有隱私,沒有祕密的同時,也失去了尊嚴和魅力。

共生關係是非正常的人際關係。

在這種沒有邊界的關係中,雙方互爲彼此的地獄。

所以,無論多麼相愛的伴侶,當你們合二爲一,把自己無條件地交給對方的時候,共同走向的絕不是愛的天堂,而是彼此囚禁的牢獄。

4、愛的基礎是忠誠。

關於愛情與忠誠,我們不妨從《紅樓夢》談起,男女主人猜來猜去的都是藏在心裏的各種哀怨和歡喜,在倚紅偎翠的賈寶玉眼裏,姐姐有姐姐的好,妹妹有妹妹的好,林黛玉、薛寶釵、晴雯甚至香菱,都在不同的時點,不同的場合勾起寶玉的憐愛之心,其中唯一和他有云雨之歡的女性只有襲人,而他癡心所戀的黛玉,給他的一多半是嗔怨、冷臉或者“閉門羹”。

可見,兩性之間的吸引,常在隱約、曖昧之間就已經存在,走心的愛情,多半體驗爲內心世界的翻江倒海,而不是生理層面的牀第之歡。

這裏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關於所愛,是你心裏想着念着的那個人,還是睡在你身邊的那個人?

同樣,關於出軌,是心心念念想着另一個人,還是和誰有過巫山雲雨?

既然銘心刻骨的愛情是在心裏,那麼,真正的出軌應該不是在牀上,而是在內心。

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就會知道,對感情的忠誠是即便當事人都無法主宰的心思。如果把它作爲前提,那世間真沒有經得起推敲的愛情。

有句老話:“孝字問心不問行,淫字問行不問心”。千里之外的兒女,對父母有惦記之心,已經是孝;而春心蕩漾的女子,只要沒有偷漢,就不能拿她問罪。

即便在封建社會,也只是禁淫行而不禁春心。那麼,兩性之間的戀慕之心,如何禁得?

何況,人的理性、道德、責任等等能管得住的也只有行爲,心,是管不住。

愛與戀,皆爲不由自主的緣起,最好的兩性關係是相悅,不是相守。

5、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爲了愛情,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放棄了彼得堡的上流社會,放棄了心愛的兒子阿廖莎,投奔了心愛的情人渥倫斯基,最後,出於對愛情的失望,走出了渥倫斯基莊園,到他們第一次相見的火車站,臥軌自殺。

同樣,魯迅筆下的《傷逝》情形也差不多,子君和涓生衝破家庭的重重阻力,結合到一起,成爲一對叛逆封建家庭的自由夫妻,最後,子君卻在鬱鬱寡歡中黯然離世。

如果易卜生能給玩偶之家寫一部續集,關於娜拉出走之後的故事,我想,女主人公娜拉的命運也不會比安娜卡列尼娜和子君更爲幸運。

爲什麼拋棄一切去爭取愛情的女性,最後都以悲劇收場?

很簡單,因爲生活是樹,愛情是花。沒有花的樹不過是單調的,沉悶而已,而離開樹的花,凋零是遲早的。

生活之樹長青,愛情之花纔有所依附。

無論你是如何的傾國傾城,想拿一朵花去顛覆一顆樹的現實存在,通常都是委地而謝。

所以,要讓愛情活得長久一些,先謀生,再謀愛;實力永遠比口紅重要。

四、保持愛情的藝術。

經過了短暫或漫長的,巧妙或幼稚的追求之後,愛情產生了。

然而,愛情的嫩芽極易遭摧殘。

爲了培育愛情之花,需要長期不斷地加以保護。

新奇感最具魅力,然而只是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童年時代的回憶,照片、歌聲和娓娓動聽的故事,伴着情人的溫存,使初戀的時光異常甜美。

然而,這一切都有盡頭。

很快,曾經令人覺得那樣新奇和動人的故事,也變得索然無味。

有多少少男少女,當他們與舊日的戀人分手之後,變得比往昔更善招搖過市,這是因爲他們現在可以毫無顧忌地重複他們以前對戀人說爛了的話。

不信的話,請觀察那些在飯店餐桌旁就座的男女,他們沉默的時間與他們共同生活的時間往往成正比。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那些不太聰明的夫妻身上。

因爲愛情的聰慧在於要使雙方永遠保持新奇感。

真心相愛的夫妻,能夠每日在探索他所愛的人的思想過程中感到樂趣,如同鄉村神甫,每晚走遍自己花園小徑而感到其樂無窮一樣。

有人天生感情專一,把愛情看得很崇高。

有些人很靦腆,不喜歡出頭露面。

有些夫妻生活得挺幸福。

然而,這種幸福是建立在對競爭和塵世的一致憎惡之上;建立在對那種閉門不出、與世隔絕的生活愛好上,也就是建立在對安全的渴求之上,而愛情之火更熾熱的人明白,在必要的情況下,要用新的因素來充實和維持愛情。

日復一日,求愛的方式會用盡,然而,還是要追求愛情、爲人所愛。

這種努力有時甚至是無意識的。

一個風度優雅的人是不會丟棄他的優點的。

優雅的風度將永遠留存。

每個動作,每句話語,都令人心曠神怡。

衰老本身不會改變人的天性。

美麗的容貌到了老年也可以保持其魅力。

當你從對方蒼蒼白髮下面又看到了他褐發或金髮時代那令人傾心的眼神和笑容時,你會感到無限的快樂。

有沒有保持愛情的藝術呢?

最大的祕密就是要保持自然。

矯揉造作既不給人以美感也不能持久。

明智的夫妻都力求使對方保持自然狀態。

而有的男人卻總想用自己的意志改變對方,強加給對方一些自己的興趣和思想。

這是多麼愚蠢!

如果對方與你理想中的愛人相差甚遠,就放棄她。

然而,既然你選擇了她,就應該讓她保持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

友誼與愛情一樣,只有生活在能夠與之自然相處、無需做作和謊言的朋友中間,你纔會感到愉快。

保持愛情的藝術中,某些準則對男女雙方都適合。

1、夫妻之間要像初次見面時那樣相敬如賓。

對稟性良好的人來說,禮節不能和虛情假義相提並論。

一切言語都可以彬彬有理地說出,認爲粗暴的言行就是直率的唯一表現形式的思想是十分錯誤的。

2、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幽默感。

善於自我諷刺,善於發現衆多衝突之中的幼稚之處。

而且,不要以悲劇的觀點看待夫妻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摩擦。

不要回憶以前的爭吵,來加深眼前的痛苦。

3、適當地保持一些嫉妒心。

也就是說,既要避免自滿、得意,也不要懷疑、猜測。

這兩種態度都會傷害感情。

4、夫妻間要有適當的分離,以便給對方美化昇華的機會。

戀人或夫妻的分離,有其弊病,然而,如果時間短暫,且互不通信,它就會起到獨特的作用。

有時,由於習慣和懶惰,夫妻間談話的溫柔聲調沒有了,而現在他們則可以在信紙上找到它。

5、保持浪漫色彩。

我已經征服了她,爲什麼還要向她獻殷勤呢?

因爲雖然她嫁給了我,但她並不屬於我,而且永遠也不會屬於我。

對於真正值得愛的女子,你要常常這樣想。

然而,如果你對自己的愛人厭倦了,那麼要求對方不厭倦你就是徒勞的了。

有沒有人永遠忠實於愛情的藝術呢?

應該承認世上存在着兩種類型的人:忠實的和負心的;感情專一的和朝三暮四的。

如果你屬於其中的一種,就用不着要別人相信你是另一種。

我認爲,這與其他一切事情一樣,天性中的某些東西應該受意願的支配。

這個男子或這個女人並非天生就朝秦暮楚,是愛情生活的最初打擊使他們變成如此。

他們最初是感情熾熱的人,可碰到的是冷漠無情的伴侶。

在這種情況下,假若他們品德高尚、合羣,就會忠實而痛苦地生活。

如果他們不講道德,便會感情轉移,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

這種情形直到他碰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就會立刻改變。

有些人的感情生活曾經動盪不安,充滿了浪漫的奇遇。

可是,他們會忽然一下子變得穩重起來,那是因爲他們終於碰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侶。

五、情慾的聖潔化。

性愛帶給幸福夫妻的愉快,如同美麗的夏日一般,灼熱的陽光照得人懶洋洋的,內心充滿了恬靜的幸福。

天空潔淨元比,似乎什麼也污染不了它。

在廣闊的平原上,一座簡陋的村莊沐浴在陽光之下,宛如仙境中海市蜃樓。

美好的日子留給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我們希望美景重現。

回憶也激勵着我們笑迎生活中的狂風暴雨。

然而,不管夏日還是性愛,都不能超越自然限度而長久持續。

我們必須學會同樣熱愛那些陰暗的日子。

愛秋日的薄霧,冬天的長夜。

最美麗的愛情,應當像節日的盛裝。圖案豔麗的綢面襯着色調柔和、淡雅的單色襯裏。這素雅別緻的襯裏比斑斕的綢面更惹人喜愛。

這種莊嚴而溫柔的幸福從何而來?

愛情伊始,它羞怯地跟隨在慾望左右,然而,很快就主宰了愛情。

這種以情慾開始,但卻持續下來的愛情從何而來?

它來自信任、習慣和彼此的傾慕。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令人失望。

然而,有些幸運的人能碰到一位其性格永遠不會讓他失望的男人或女人。

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這個人都能夠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而且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會拋棄我們。

我們得到了一種美好的感情:信任。

至少在這個人面前,我們可以每天有幾分鐘的時間,掀去臉上沉重的面具,自由自在地呼吸,無所畏懼、開誠佈公地做人。

如同性慾一樣,信任是美好愛情的可靠保證。

有了信任,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亦會充滿了活力。

年輕的時候,男女雙方願意單獨呆在一起熱烈地擁抱,而現在他們則喜歡傾訴衷腸。

散步的時光變得與從前約會一樣寶貴。

他們相互理解,並能彼此猜出對方的心思。

他們有着共同的思想。

只要其中一方身體、精神上有了不適,另一方也爲之擔憂。

雙方都準備隨時爲對方獻出生命,這一點,兩個人都很明白。

當然,最完美的友誼也可以產生這樣的感情。

然而,毫無保留的友誼實在太難得了,偉大的愛情則能使最平庸的人變得敏銳,勇於獻身、充滿信心。

如何描寫一對幸福夫妻晚年的愛情生活呢?

這並非容易之舉。

幸福的交響樂,在天才的作曲家指揮下,可變得雄偉壯麗。

而對於平庸的音樂家來說,急風暴雨般的感情生活更能激發其靈感。

把一切的一切都寄託在一個人的生命,脆弱的生命之上,這就是愛情的危險和高尚之處。

怎樣衡量愛情呢?

我認爲無需向你說明。

愛情不需理論家,而需要詩人。

愛情是一種病。

丁俊貴

2022年12月22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