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评价:对你的的影响大吗?

书中金句:

1.在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好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自己“应该”做什么。

2.我们并不是根据自己内在的特点或喜好,去确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我们只是根据外部其他人的评价或期待,认为身边的人希望我变成什么样,我就要求自己成为那样。

这样一来,一个人所表现出的自我,跟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之间就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假自我。

3.为什么会有假自我?

如果一个婴儿感受到,他跟抚养者——通常是父母——的关系是不安全的、小心翼翼的,他需要做点什么来取悦父母,逗他们开心,才能换取他们更精心的照料,他就会觉得“满足别人的要求”很重要。这就是假自我的苗头。

4.假自我的本质都是把定义自己的权力交给别人。让别人的评判来决定,自己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怕感受到心里还有不一样的需要,也只能作为一个秘密,尽可能深地隐埋起来。

5.假自我是如何长期维持稳定的。

原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假自我一旦形成,我们就会把真实的自己看成“错”的、“坏”的、让人讨厌的,对它避之唯恐不及,绝不给它机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6.那么,假自我的反面是什么呢?要我说,是对“自我”始终抱有好奇心。

好奇,就是永远要在他人的评判和你的个性之间,探索新的可能,不固着于自己身上贴的任何一张标签。那都有可能不是真的你。

7.如果你向前走了一步,可能就能体会到原来不曾体会的自由和愉悦。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案例,小的时候物质匮乏,能吃到一个鸡蛋对我来说一年没有几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妈妈就说我吃鸡蛋不爱吃鸡蛋黄,可能是某一次自己确实有这样的行为吧,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因为妈妈的强化,我每次吃鸡蛋就会把蛋黄留下,以至于再有这样的机会,大人们都是主动先把蛋黄吃了,就给我留个蛋清。其实我是非常喜欢吃蛋黄的,因为偶尔在同学家吃鸡蛋,我也尝过蛋黄的味道。可是,为了迎合妈妈说我不爱吃蛋黄这个说法,好多年我都在父母面前不吃蛋黄。直到上了大学以后,离开了家人才改过来。多年以后一次闲聊,妈妈又说起这件事,我说其实我是非常想吃蛋黄哩,她非常不解,问我为什么不早说呢?就是啊,我为什么不早说呢?这可能就是那个假自我在起作用吧!

再分享一个案例,别人都说你那么胆小,在人多的时候大气儿都不敢出,还演讲什么,于是我给自己贴标签我是胆小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的人,于是为了自证这个话题,我真的就在公众场合不讲话了,可是有一次领导让我上台发话,当我越讲越不紧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如果我想做回真正的自我,我不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那么我就要做好强准备,长期自己锻炼讲话,练着练着,自己就真的不那么害怕讲话了,所以还是要行动起来,具体怎么行动呢!可以在老师社群里,找到一篇好的文章,拆解出来给大家做以分享。要面对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和真实的问题,空说无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