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活得还是你吗?你是不是把自己弄丢了?

1.“内外双修”的我


我是个内向的东北人,更准确的说是内外双向,多数情况下偏内向。不善言辞,小时总被长辈批评为“这孩子不爱说话”。


近两年,可能是稍微被释放了一些天性,聊天风格稍微有些改变,遇到合适的捧哏,东北人基因中的幽默偶尔会被触发,有些话有些梗瞬间涌到嘴边,感觉不说出来有些难受,所以有时又会被人贴上“贫”这个标签。


虽然促发频次不高,有时还是会有些纠结,是保持原来的聊天风格,还是继续现在的聊天风格,哪一种更受人喜欢?


最后引发出一个最终问题: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2.一不小心丢了自己


小时的我们无拘无束,不会考虑太多,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其他的事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行。那时的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显得有些自私,但却很容易快乐(除了被打屁股之外)。


后来毕业工作,开始接触社会,学会了一些人情世故,学会了看人脸色。于是,我们做事会开始小心翼翼,会担心,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反馈。甚至出现讨好型人格,即便是委屈自己,也不要让别人不开心。


再后来,可能是某一刻,可能是某一天夜里,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现在的自己还是自己吗?

3.了解自己,成为自己


很多人也会说“成为自己”,但说的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就是一个更优秀、更强大的自己,是一个幻想并且很难实现的自己。而且通常在发现无法实现时,还会反过来指责自己不够努力,没有天分,甚至抱怨世界不公。


这或许是因为没有办法直视真实的自己,而选择了一味逃避和伪装。


关于自我,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更好的成为自己”,而非“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一生其实都在追求真我。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是指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的自我;而假自我是指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的自我,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讨好型人”那类。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进行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简单讲就是:拥有真我的人会遵从自己的感受,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假我的人是比较在意别人的感受,甚至反而对自己的感受不敏感。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特别懂事的孩子,其实可能就是假自我,他们特别敏感,特别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哪怕自己受委屈、吃苦。而那些比较能折腾,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孩子,可能是真自我,他们活的更开心自由。


所以说:我们要追求的就是为自己而活,不过分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和目光,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感觉肆意的活,那就是天堂。

 

其实真实的自己,本就不够完美,就是黑与白的掺杂,我们没有必要去封闭掉其中自认为不好的某一部分,清楚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然后去达成一些美好,去承受一些代价,去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就已蛮好的了。



4.结尾:依旧害羞


现在回到开头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那个问题: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要做的是自己,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成为别人期望的自己。


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自己对于社交和说话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喜欢,之前之所以不爱说,可能是不知道说什么,也可能是因为对于对方的一些顾虑。现在的自己还好,比以前要更能说一些,有时也会被同事贴上社牛的标签,说话更随意一些,更听从本心,不纠结不苦恼。不过,依旧不妨碍我说话脸红的问题,依旧爱害羞。



愿你成为真正的自己,by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