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活得還是你嗎?你是不是把自己弄丟了?

1.“內外雙修”的我


我是個內向的東北人,更準確的說是內外雙向,多數情況下偏內向。不善言辭,小時總被長輩批評爲“這孩子不愛說話”。


近兩年,可能是稍微被釋放了一些天性,聊天風格稍微有些改變,遇到合適的捧哏,東北人基因中的幽默偶爾會被觸發,有些話有些梗瞬間湧到嘴邊,感覺不說出來有些難受,所以有時又會被人貼上“貧”這個標籤。


雖然促發頻次不高,有時還是會有些糾結,是保持原來的聊天風格,還是繼續現在的聊天風格,哪一種更受人喜歡?


最後引發出一個最終問題: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



2.一不小心丟了自己


小時的我們無拘無束,不會考慮太多,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其他的事都是大人們的事,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那時的我們,現在看來可能顯得有些自私,但卻很容易快樂(除了被打屁股之外)。


後來畢業工作,開始接觸社會,學會了一些人情世故,學會了看人臉色。於是,我們做事會開始小心翼翼,會擔心,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反饋。甚至出現討好型人格,即便是委屈自己,也不要讓別人不開心。


再後來,可能是某一刻,可能是某一天夜裏,腦袋裏突然蹦出一個問題:現在的自己還是自己嗎?

3.瞭解自己,成爲自己


很多人也會說“成爲自己”,但說的都是“成爲更好的自己”,也就是一個更優秀、更強大的自己,是一個幻想並且很難實現的自己。而且通常在發現無法實現時,還會反過來指責自己不夠努力,沒有天分,甚至抱怨世界不公。


這或許是因爲沒有辦法直視真實的自己,而選擇了一味逃避和僞裝。


關於自我,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更好的成爲自己”,而非“成爲更好的自己”,我們一生其實都在追求真我。


什麼是真正的自我?是指圍繞着自己的感受而構建的自我;而假自我是指圍繞着別人的感覺而構建的自我,也就是我前面說的“討好型人”那類。


溫尼科特認爲:真假自我,是從嬰兒期就開始構建的。當撫養者願意以嬰兒爲中心進行養育時,嬰兒就會開始形成真自我;當撫養者要嬰兒遵從撫養者的意志時,嬰兒就會構建出假自我。


簡單講就是:擁有真我的人會遵從自己的感受,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假我的人是比較在意別人的感受,甚至反而對自己的感受不敏感。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特別懂事的孩子,其實可能就是假自我,他們特別敏感,特別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哪怕自己受委屈、喫苦。而那些比較能折騰,敢於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孩子,可能是真自我,他們活的更開心自由。


所以說:我們要追求的就是爲自己而活,不過分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和目光,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感覺肆意的活,那就是天堂。

 

其實真實的自己,本就不夠完美,就是黑與白的摻雜,我們沒有必要去封閉掉其中自認爲不好的某一部分,清楚的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然後去達成一些美好,去承受一些代價,去更接近真實的自己,就已蠻好的了。



4.結尾:依舊害羞


現在回到開頭自己對自己提出的那個問題: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要做的是自己,不是爲了討好別人,成爲別人期望的自己。


後來仔細想想,其實自己對於社交和說話並不排斥,甚至有些喜歡,之前之所以不愛說,可能是不知道說什麼,也可能是因爲對於對方的一些顧慮。現在的自己還好,比以前要更能說一些,有時也會被同事貼上社牛的標籤,說話更隨意一些,更聽從本心,不糾結不苦惱。不過,依舊不妨礙我說話臉紅的問題,依舊愛害羞。



願你成爲真正的自己,by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