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红楼梦》第一一六回内容分析

得通灵幻境悟仙境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一、内容梗概

哪知宝玉昏死过去,魂魄出窍了,他被和尚拉着身轻如叶,飘飘摇摇,到了一个荒野处,远望见一座牌楼,似曾到过。正要问和尚,只见恍惚来了一个女人。那女人与和尚打了一个照面就不见了。宝玉想起这女子是尤三姐的样子,很是纳闷。和尚拉了宝玉过那牌楼,见牌上写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的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缘有是有非无。”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门上横书四个大字道:"福善祸淫"。又有一副对子,大书云: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宝玉看了,心下想道:"原来如此。我倒要问问因果来去的事了。”

这么一想,只见鸳鸯站在那里招手儿叫他。岂知一转眼便不见了,宝玉心里不免疑惑起来,走到鸳鸯站的地方儿,见那一间配殿的门半掩半开,那殿宇巍蛾,绝非大观园景象。便立脚擡头看那匾额上写道:"引觉情痴"。两边写的对联道: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

宝玉看了,便点头叹息。仗着胆子推门进去。不见鸳鸯,里面黑漆漆的,心下害怕。正要退出,见有十数个大橱,橱门半掩。宝玉忽然想起自己少时做梦曾到过这个地,便壮着胆把上首的大橱开了橱门一瞧,见有好几本册子,心里更觉喜欢,想着自己常说还要做这个梦,不料今儿就找到了。

伸手取了本子,看了册上“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有黛玉、宝钗、元春姐姐判词,还见图上影影有一个放风筝的人,宝玉急急将十二首诗词都看遍了牢牢记在心里。又见《金陵又副册》有袭人的名字。

宝玉又见鸳鸯只际前走,宝玉尽力赶去,忽见眼前别有洞天,楼阁高耸,殿角玲珑,且有好些宫女隐约其间。宝玉贪看景致,竟将鸳鸯忘了。走人一座宫门,内有奇花异卉。惟有白石花阑围着一颗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不知是何名草,这样矜贵。微风动处,青草摇摆不休,虽无花朵,其妍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

宝玉只管呆看,只听一仙女说:“你是那里来的蠢物,在此窥探仙草!”宝玉吃了一惊,施礼后说找鸳鸯姐姐误人仙境,恕冒昧之罪。并问此为何地?那人道,不知他姐妹,她是看管仙草的,不许凡人在此逗留。

宝玉想这必然是花神姐姐。便问这草有何好处?那仙女道:“这草本在灵河岸上,名日绛珠草。因那时萎败,幸得一个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得以长生。后降凡历劫,报了灌溉之恩,今返归真境。所以警幻仙子命我看管,不令蜂缠蝶恋。”宝玉又问看管芙蓉蓉花的是那位神仙,那仙女道,她主人潇湘妃子知道。宝玉问是否是表妹林黛玉?那仙女训斥他少来魂说,否则叫力士打他出去。

宝玉听了发怔,只觉自形秽浊,正要退出,又听见有人赶来说叫请神瑛侍者留步。宝玉只道是问别人,又怕被人追赶,只得仓惶而逃。正走时,只见一人手提宝剑迎面拦住他,宝玉一看,竟是尤三姐。那人说:“你们弟兄没有一个好人,败人名节,破人婚姻。今儿你到这里,是不饶你的了!”又听后面有人叫尤三姐不要放他走的话,益发着忙,只得回头要跑。

岂知身后说话的并非别人,却是晴雯。宝玉一见,悲喜交集,晴雯道:“侍者不必多疑,我非晴雯,我是奉妃子之命特来请你一会,并不难为你。”宝玉满腹狐疑,只得跟着走。细看那人举动面目声音皆是晴雯,怎说不是?

宝玉正想着,到了一个所在。只见殿宇精致,彩色辉煌,庭中一丛翠竹,户外数本苍松。廊檐下立着几个侍女,都是宫妆打扮,见了宝玉进来,便都悄悄的说道:“这就是神瑛侍者么?”

一侍女笑着招手让宝玉跟着进去。过了几层房舍,见一正房,珠帘高挂。那侍女说候旨,宝玉只得在外等着。不多时,侍女出来说:“请侍者参见。”又有一人卷起珠帘。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擡头,见是黛玉的形容,便不禁的说原来妹妹在这里!叫他好想。帘外侍女悄咤这侍者无礼,快快出去。宝玉被驱逐,无奈出来。心下狐疑,只得快快出来,又无人引着,正欲找原路而去,却又找不出旧路了。

宝玉正在为难,见凤姐站在一所房檐下招手。宝玉看见喜欢,走到凤姐站的地方,细看却是贾蓉的前妻秦氏。宝玉问凤姐在那里?那秦氏也不答言,竟自往屋里去了。宝玉不敢跟进,只得呆站叹息着,想到竟是昔日一起的姐妹,竟无人搭理,便痛哭起来。

宝玉正要寻路出来,远远望见一群女子说笑前来。宝玉看时,又像有迎春等一干人走来,心里喜欢,叫道:“我迷住在这里,你们快来救我!”正嚷着,后面力士赶来。宝玉急得往前乱跑,忽见那一群女子都变作鬼怪形像,也来追扑。

宝玉正在情急,只见那送玉来的和尚手里拿着一面镜子一照,说道:“我奉元妃娘娘旨意,特来救你。”登时鬼怪全无,仍是一片荒郊。宝玉拉着和尚问不解是否为梦,那和尚问宝玉是否到这里偷看过什么东西,"宝玉道见了好些册子。那和尚道:“可又来,你见了册子还不解么!世上的情缘都是那些魔障。只要把历过的事情细细记着,将来我与你说明。”说着,把宝玉狠命的一推,说:“回去罢!”宝玉站不住脚,一交跌倒,口里嚷道:“阿哟!”

王夫人等正在哭泣,听见宝玉苏醒,连忙叫唤,只道旧病复发,贾政听了,即忙进来看视,便道:“没的痴儿你要唬死谁么!”说着,眼泪也不知不觉流下来了。又叹了几口气,仍出去叫人请医生诊脉服药。这里麝月正思自尽,见宝玉一过来,也放了心了。

宝玉逐渐明悟:世上的情缘都是魔障。经历过这次死去复生,宝玉神气清爽,又加连日服药,一天好似一天,渐渐复原。

贾政见宝玉好了过来,想到家里如此情况,应从长计议,再加今年是大比科举的年头。环儿因母亲去世有服,宝玉和贾兰可以考去,只要能够中一举人,也好赎一赎家里的罪名。

由于宝玉要赶考,王夫人宝钗劝勉不断,宝玉病后虽精神日长,可他的念头更奇僻了,不但厌弃功名仕进,还看淡了儿女情缘。

突然,那送宝玉的和尚又来要银两了,因为贾府人承诺,如果他能把宝玉的命救过来,会给他一万银子。

二、分析

让我们回忆一下宝玉第一次去太虚幻境看见“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判词时的懵懂,这回他梦中再见已归册子档案的女子与还会陆续归档入册的女子,他看到了宝钗与袭人的档案,他下来的日子便是等着判词里的结果出现。宝玉能忍心吗?不能,他是个善良人。个人思考,宝玉二游太虚幻境后,留心了册子里的人物命运,也明白了警幻仙姑与和尚的良苦用心。情缘都是魔障,虽然自己不舍身边女子离自己而去,不如选择自己出家。

回忆薛宝钗、林黛玉两人共同判词:

背景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内容:“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里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意思是如此敏捷又富聪明才华的女子,命运值得同情。“咏絮才”里有一个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某天大雪,谢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郎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指林黛玉。

“玉带林中挂”说的是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音“林黛玉”,画中“两株枯木”说明是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暗示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金簪雪里埋:“金簪”是说“宝钗”。“雪”为薛,前三字暗点其名。金簪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与贾宝玉婚后以及出家后,她只能空闺独守空房的写照,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贾宝玉生命里出现的最重要女子,一个“两小无猜”,一个为“媒妁之言”。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应该拥有选择爱情的权利。可是,他周围的“过来人”都有着自己对婚姻的理解与判断,门子递交给贾雨村一张“护官府”,献计“贾、王、史、薛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种思想同样贯穿在宝玉的婚姻里。虽说林黛玉与薛宝钗都是宝玉的妹妹,可是论当时的整体条件,薛宝钗略占上风。

曹雪芹在第一回里所铺垫的宝玉之恋不过是一场“还泪报恩”的缘份,泪尽恩还,缘份也就断了。这回里也出现了如此画面。

薛姨妈带着薛蟠与宝钗投奔贾府,是被贾母与王夫人等再三挽留的,薛蟠惹事生非啥都不怕,就是仗着自己家族里的后台。薛姨妈居住在贾府里都是主动付居住伙食费的。

从薛宝钗后来写诗的才情与评诗论画的水平,就能发现她的基本功相当扎实,知识丰富,鉴赏能力出众,在大观园里也只有林黛玉的才情能与其相提并论。

薛宝钗是皇家大商人之女,因为见多识广城府极深,她落落大方,乖巧懂事,深得贾府中人的喜爱。对于长辈们主宰自己的婚姻,她也是言听计从的。

她的性格、美貌、气质方面被曹雪芹塑造得很完美。但就她常服“冷香丸”,应该是曹雪芹刻意而为,这在我理解,应该是她性格里本身带有的“冷”与“傲气”。

林黛玉之母贾敏是荣国公继位人贾代善和史候家小姐贾母唯一的嫡女,未出阁之前定是极尽家人的尊贵和娇宠,林家以及林如海远在扬州,如果不是条件让贾母满意,也不会把女儿远嫁他乡。

贾敏和林如海婚姻和谐美满,只是天不随人愿,贾敏和林如海前后病逝,只得把唯一留下的掌上明珠林黛玉寄居在贾府,虽有贾母给予的爱,但贾母毕竟已老,林黛玉在失去双亲中也愈发敏感,常独自暗伤,泪流不尽,孤苦伶仃地在贾府中感受世态冷暖。

林黛玉在贾府里表现得还是天真率直的,她非常清楚并无奈于自己的现状,对待薛姨妈认自己为女儿感恩在心,对待宝钗真情付出,毫无芥蒂。她们本是最好的姐妹,可是,怎么都感觉宝钗比黛玉多一心眼。

钗黛的判词,也把贾宝玉不得不面对的两个女子放在了一起,在爱情与婚姻中,在生与死的面前验证着宝玉对她俩流露的真情实感。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里被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并列第一。林黛玉在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林黛玉与薛宝钗俩人最后的命运,归根到底都是她们身不由己的写照,两个才情女子,一个死着被宝玉牵挂,一个生着被宝玉冷落,随着宝玉的出家,存在与不存在的都即将离世而去。

再看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

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精细处不让风姐”她很想有一番作为。可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也是因为这个贾府已到了末世的缘故。清明节江边,家人涕泪相送她出海远嫁。而画中的风筝也似有去无回。“千里东风一梦遥”,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与家人相见生出的遗憾落寞之情。

探春聪慧得体,有良好的管理和领导才能,只可惜出身庶出(父亲贾政,母亲是赵姨娘,亲弟弟是贾环),又偏偏生活在逐渐没落的贾府,无法发挥其天才的管理领导能力(曾在王熙凤病重时候协助李纨和宝钗管理大观园,可不久后凤姐病愈,贾府又恢复纸醉金迷的腐朽状况,等于探春的改革失败)。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提到的便是警幻仙姑口中所说的“金陵女子次要者”。

晴雯 判词:

背景画“画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内容:“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处境的污浊与险恶。“霁月难逢”是说晴雯这般出众的姑娘并不多见,还说她难以逢时,说明命运不济。雨过天晴时的明月叫“霁月”,点“晴”字,比喻晴雯人品高尚,然而遭遇艰难。《宣和遗事•全集》:“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

彩云易散:隐喻晴雯的横遭摧残而寿夭。暗示晴雯红颜薄命。正如画里的“乌云浊雾”,暗喻她坎坷人幸的结局。“彩云”,寓“雯”字(雯,即彩云)。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主:指贾宝玉。

晴雯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的第一位。她容貌出众,口齿伶俐,聪明灵巧,针线活也相当出色,可以说,是怡红院里最出众的丫鬟。晴雯虽“身为下贱”,地位低下,却“心比天高”。她对贾府里的主仆关系认识很清,可对身处低层被欺负的仆人命运又有所不甘。

她面对同是仆人身份的丫鬟袭人,嘲笑她是主子的哈巴狗;面对抄检大观园时的凤姐与王善保家的一伙直扑怡红院,其他丫鬟惟命是从,可她却指着王善保家的脸痛骂。面对失势赵姨娘无理欺压仆人受亏拍手称快;因为模样漂亮,与宝玉嬉笑间被王夫人误会而百口难辩。

她性格刚烈,具有极强的反抗性,因此遭到封建大家庭的迫害。她在身染重病时被“打炕上拉下来”,逐出大观园,不久就凄凉死去。贾宝玉对晴雯满怀同情可又爱莫能助,他在晴雯死后写的《芙蓉女儿诔》长悼词,便是内心真情的抒发。

曹雪芹将晴雯塑造得十分完美,把她的判词放在整部《红楼梦》首位,在“画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的社会背景里,鞭挞的是“乌云浊雾”这个封建社会复杂的背景,从近了说,就是指贾府。

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聪明、精巧、漂亮的晴雯不得不接受她凄惨的命运安排,这正好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袭 人判词:背景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内容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判词前有一幅画,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花”对应袭人之姓,“席”则谐“袭”之音,此画应和袭人之名。(袭)谐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与袭人家贫有关,还与宝玉有性事的不光彩有关。

鲜花漂亮,而破席卑贱,正如矛盾之中的袭人。袭人本性善良,但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既要顺从和忍耐,又要圆滑讨巧。袭人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的第二位,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之首。曾与贾宝玉"偷试云雨情",最终嫁给"蒋玉菡"。

袭人原名珍珠,从小因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原是跟着贾母,起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见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后来,贾母唯恐宝玉身边的人服侍不周,便将这个“心地纯良,恪尽职守”的丫鬟放在了宝玉身边,成为贾宝玉的首席丫鬟。

因为他姓花,宝玉便把他的名字改为袭人,取自陆游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袭人既是宝玉的奴婢,也是宝玉的“如夫人”。她曾对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子也擡不出我去”。

袭人在贾府里一直都是顺从地位的描写,她心甘情愿地伺候主子们并深得几任主子的喜欢,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原出身贫苦,家里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把她卖给贾府当了丫头。

所以袭人对贾府的感情,是远远大于对自己家的感情的。她卖力地干,顺从主子,并没有感觉到那是压迫与剥削,她对贾府有一种归属感。正因此,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当贾宝玉对她提出性事时,她不仅不矜持,反而“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她把自己当做了贾府的一份子,所以宝玉的要求,也是她内心所希望的。

不过,贾府没落,袭人顺势而为,也屈从了命运的安排,她最后与戏子蒋玉菡结为了夫妻,正所谓“优伶有福”、“公子无缘”。

(优伶:旧时对歌舞戏剧艺人的称谓,这里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根据脂批,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二句判词。)

香菱判词:背景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画面“一支桂花”暗指“夏金桂”,“莲枯藕败”隐指英莲及其结局。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遭际:遭遇。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寓夏金桂。照画面与后二句判词,香菱的结局当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香菱是甄士隐之女,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英莲三岁时,因家奴看守不当而被人拐走,后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

曹雪芹借和尚之嘴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这八个字不仅反衬出香菱的悲剧,还启发了甄士隐从丢失她后家庭的渐渐破财,也说明着雅士空对浊世的无奈与怀才不遇,最后只能出家了!

香菱的命运几经沉浮,从被拐、贩卖、冯渊(逢冤)送命、做丫鬟、学诗(感觉命运有了起色),给薛蟠做妾,夏金桂毒害香菱反自死,最后香菱为薛蟠生子难产致死。

而我最钟意的片段,是香菱学诗,这是她对生命、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她本是带着书香甄士隐身上的基因的,对诗有着极好的悟性。

而这首判词是曹雪芹对香菱的悲惨结局提前做出了暗示,即她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折磨致死的。不过在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香菱却在夏金桂死后做了正室,最后难产而死。如果说甄家的沉浮象征着贾家的沉浮,那么香菱沦为侍妾的悲惨命运,则暗喻着大观园中众女子的凄惨结局。

(至于对凤姐的解说需要单独分享。此处暂时不提)

宝玉两历太虚幻境,上次是警幻仙姑带着游历,这次是和尚带领。但上次是看册子,这次在幻境里看到家人,而她们在不同境界早已忘记了宝玉。看来,两次梦幻都是启发宝玉,让他知道,世上的情缘都是魔障。

宝玉也因通灵宝玉被折磨多次,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赵姨娘马道婆设巫术、和尚施法术净化通灵宝玉救命宝玉与凤姐。宝玉失玉后,家里灾难不断。如今玉被和尚送回,也使宝玉再次得救度。宝玉喜欢与姐妹们混在一起,不好功名利禄仕途经济,这是对宝玉生存之道的担忧。但宝玉得玉后,随着身体复原,也要对家人对他的期待有个行动能力强的交代了。

(此回分析插入以前解读内容,先完成后完美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