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豁達不計較,超脫不執著》

【豁達不計較,超脫不執著】

知識和心靈是兩回事,一個勤奮做學問的人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心靈很貧乏的人。

若想知道一個人的精神級別,不要看他研究什麼,而要看他喜歡什麼。

一個人在精神素質上的缺陷往往會通過他的趣味暴露出來。

趣味是最難掩飾的,因爲它已經紮根在無意識之中,總是在不經意中流露。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

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作愛。

厭惡卻近乎是一種本能,其力量足以衝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線。

一、藝術和認識中的全部浪漫主義。

當你對庸俗熟視無睹,你已經放逐了自己。

大多數人都對品行欠缺、行事惡劣之人嗤之以鼻,卻還能對猥瑣的面容見慣不驚,處之泰然。

當你對周圍人的庸俗極端鄙視時,你還年輕,卻不失自我。

而當你對庸俗熟視無睹時,你確實成熟了,但已經放逐了自我。

每種藝術,每種哲學,都可以看作服務於生長着、戰鬥着的生命的藥劑和輔助手段,它們始終是以痛苦和痛苦者爲前提的。

有兩種痛苦者:

一種是苦於生命的過剩的痛苦者,他們需要一種酒神藝術,同樣也需要一種悲劇的人生觀和人生理解;

另一種是苦於生命的貧乏的痛苦者,他們借藝術和認識尋求安寧,平靜,靜謐的海洋,自我解脫,或者迷醉,痙攣,麻痹,瘋狂。

與後者的雙重需要相適合的,是藝術和認識中的全部浪漫主義。

生命最豐裕者,酒神式的神和人,不但能直視可怕的事物,而且歡欣於可怕的行爲本身以及一切破壞、瓦解、否定之奢侈。

在他們身上,醜惡荒唐的事情好象也是許可的,由於生殖力、致孕力的過剩,簡直能夠把一切沙漠造就成果實累累的良田。

相反,最苦難者,生命最貧乏者,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大多需要溫柔、平和、善良,可能的話還需要一個上帝,它真正完全是病人的上帝,一個“救世主”。

同樣也需要邏輯,需要對人生的抽象理解。

因爲邏輯使人平靜,提供信任感。

簡言之,需要某種溫暖的抵禦恐怖的密室,關閉在樂觀的眼界之內。

認識越清楚,痛苦越明顯。

植物沒有感知能力,因此也無所謂痛苦。

最低級的動物,如滴蟲類,只能感受微小的痛苦,甚至昆蟲的感覺能力和對痛苦的感知依然有限。

有完整神經系統的脊椎動物,纔開始有高級的感知能力,而且智力越發展,感受痛苦的程度越高。

隨着認知的明晰、意識的上升,痛苦也越來越多。

發展到人類,痛苦則達到了頂點。

一個人認識越明晰,智慧越多,感受的痛苦就越多,身爲天才,最爲痛苦。

不要怠慢了思想的靈感。

思想浮現在眼前,如同戀人就在跟前一樣。

你絕不會對戀人冷淡,我們也絕不能怠慢此思想。

如果它離你遠去,從心中消失,又會如何呢?

即使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不及時把它寫下來,恐怕就此不可挽回地失之遺忘,再也無所尋覓了。

戀人也是如此。

爲自己思考的人才深刻透徹起初。

人們思考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是爲自己着想。

思想家可分成兩類:

一種是專爲自己而思想;

另一種是爲他人而思想。

專爲自己思想的人,可稱之爲“自我思想家”,只有這類人才能認真地思考事情,他們是真正的哲人或具有哲人的頭腦。

而只爲自己思考的人,實際上,他們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也是在思想之中。

爲他人思想的人,可稱爲“詭辯派”,他們渴望人家稱他們是“思想家”,他們的幸福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他人的喜好中。

換言之,他們只是熱衷於投世俗之所好。

性格決定你的言辭風格。

作家們各有擅長,例如雄辯、豪放、簡潔、優雅、輕快、詼諧、精闢、純樸、文采絢麗、表現大膽等等,然而,這些特點,並不是讀他們的作品就學得來的。

如果我們自己天生就具備這些優點,也許可因讀書而受到啓發,發現自己的天賦。

否則,我們讀書只能學得陳腔濫調,別無益處,充其量也不過是淺薄的模仿者而已。

身處安逸,常思艱難人類一生,在推陳出新的嚴苛要求之下維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滿憂慮的。

同時,爲避免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危險,還需不斷警戒,不時留神戒備,小心翼翼地踏出每一個步子,無數的災難、無數的敵人環伺在四周。

從野蠻時代直到現代的文明生活,人類踏着這樣的步伐前進。

人類,從來沒有“安全”的時刻。

不經歷逆境,不能完全瞭解自己。

當我們生活得安適自在時,應該不忘我們陷於憂鬱、沉悶、無所適從的困境,以教導我們如何正確地行動。

當我們享受美好歡樂的時光時,這種憂鬱、沉悶、無所適從的困境,應能教導我們要謙虛謹慎。

因爲我們一般是根據我們最好的與最美好的時機,評價我們自己的。

而在軟弱、沉悶、糊塗的時候,我們則視之爲並非我們的本質。

牢記那些困境與時有的窘困,將教導我們要謙遜、恭順與容忍。

二、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

我們爲什麼要保護動物?

保護到什麼程度才合理?

對此人們衆說紛紜,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根據。

大致說來,根據越宏大、高級、形而上,保護的範圍就越廣闊,規則就越嚴格。

但是,不論持何種立場,在理論上或實際操作上似乎都存在着難以克服的困難。

最高級別的根據無疑是宗教,尤其是佛教,主張衆生平等,對一切生命懷悲憫之心。

其極端者如弘一法師,在遺囑中仔細叮囑,如何用四隻小碗盛滿水隔離屍體,以防螞蟻爬上來在火化時被燒死。

在基督教中,也有史懷澤提倡敬畏一切生命。

對生命的悲憫或敬畏是偉大的宗教感情,可以提升人的靈魂境界。

然而,具體到不殺生,若推至絕對化,在操作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理論上也是大成問題的。

人類爲了維持生存,一方面對危害自身的動物例如蚊子、跳蚤必須予以滅殺;另一方面又需要從某些動物身上獲取營養。

即使以素食爲基本主張的佛教,在藏地也不得不有所變通,允許喫牛羊肉,否則無法抵禦嚴寒的氣候。

所以,最低限度的實踐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不可避免的,用大自然的眼光看,這何嘗不是作爲物種之一的人類的天賦權利。

其次級別的根據是生態理論,就我們的話題來說,主要涉及野生動物的保護。同爲強調保護生態,又有很大的區別。

一種是科學的眼光,出發點是人類的長遠利益,因爲生態破壞危及此種利益,所以要遏止。很顯然,這是一種理智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另一種則力圖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主張動物也是自然界中獨立的生命體,有其天賦權利,人類不可隨意支配。

這種觀點把生態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可稱作生態主義或動物權利主義。

然而,這個原則如果要貫徹到底,就應該不但適用於野生動物,也適用於家養動物,於是會產生麻煩,甚至人類飼養動物的權利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使用和食用了。

第三類根據是一種擴展了的人道主義,即把人道主義原則擴展到動物身上,對動物尤其是有感知力的動物懷有同情心,予以善待。

在主張或贊同保護動物的人裏,多數人自覺不自覺地是從這個立場出發的。

動物保護的主要動力來自“感同身受”。

許多動物知苦樂,有感情,這是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的事實,其表現往往出人意料,令人驚奇和感動。

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然的事情。

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傢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

如此看來,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生重大影響。

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

但是,人對動物的同情心的界限應該劃在哪裏,善待動物應該到何種程度,依然是一個問題。

最徹底的當然是不殺生,嚴格素食,與佛教和動物權利主義殊途同歸。

比較折中的則主張動物福利主義,認爲應該給家養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並在宰殺時儘量減少其痛苦。

這種君子遠庖廚式的仁慈往往被兩方面譏爲僞善。

心腸最軟的人說:既然仁慈,就別喫肉。

心腸最硬的人說:既然喫肉,就別裝仁慈。

是啊,又要喫肉,又要仁慈,人在動物面前是多麼無奈。

那個令我們進退失據、左右爲難的搗蛋鬼——人類中心主義。

這個東西,如果能把它根除,人和動物就徹底平等了,但事實上辦不到。

可是,它又的確是動物保護的最大障礙。出路在哪裏?

也許只能是對它加以管束,把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不讓它爲所欲爲。

當然,什麼限度是合理的,各派意見不一。

這倒沒有關係,宗教、生態理論、擴展的人道主義的大方向其實是一致的,都在爲約束人類慾望、改善動物境況做出貢獻,這就夠了。

三、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

一個人命裏不見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絕對不可能沒有朋友。即使是荒島上的魯濱孫,也不免需要一個“禮拜五”。

一個人不能選擇父母,但是除了魯濱孫之外,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

照說選來的東西,應該符合自己的理想纔對,但是事實又不盡然。

你選別人,別人也選你。

被選,是一種榮譽,但不一定是一件樂事。

來按你門鈴的人很多,豈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

大致說來,按鈴的人可以分爲下列四型:

1、高級而有趣。

這種朋友理想是理想,只是可遇而不可求。

世界上高級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級又有趣的人卻少之又少。

高級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歡喜,又高級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親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譬如新鮮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於營養,可謂一舉兩得。

朋友是自己的鏡子。

一個人有了這種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裏去。

2、高級而無趣。

這種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謂的諍友,甚至畏友了。

這種朋友,有的知識豐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學兼優”像一個模範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那麼一點兒幽默感,活潑不起來。

你總覺得,他身上有那麼一個竅沒有打通,因此無法豁然恍然,具備充分的現實感。

跟他交談,既不像打球那樣,你來我往,此呼彼應,也不像滾雪球那樣,把一個有趣的話題愈滾愈大。

精力過人的一類,只管自己發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

消極的一類則以逸待勞,難得接你一球兩球。

無論對手是積極或消極,總之該你撿球,你不撿球,這場球是別想打下去的。

這種畏友的遺憾,在於趣味太窄,所以跟你的“接觸面”廣不起來。

天下之大,他從城南到城北來找你的目的,只在討論“死亡在法國現代小說中的特殊意義”,或是“愛斯基摩人對於性生活的態度”。

爲這種畏友撿一晚上的球,疲勞是可以想見的。

這樣的友誼有點像吃藥,太苦了一點。

3、低級而有趣。

這種朋友極富娛樂價值,說笑話,他最黃;說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靈通;關係,他最廣闊;好去處,他都去過;壞主意,他都打過。

世界上任何話題他都接得下去,至於怎麼接法,就不用你操心了。

他的全部學問,就在不讓外行人聽出他沒有學問。

至於內行人,世界上有多少內行人呢?

所以他的馬腳在許多客廳和餐廳裏跑來跑去,並不怎麼露眼。

這種人最會說話,餐桌上有了他,一定賓主盡歡,大家喝進去的美酒還不如聽進去的美言那麼“沁人心脾”。

會議上有了他,再空洞的會議也會顯得主題正確,內容充沛,沒有白開。

如果說,第二型的朋友擁有世界上全部的學問,獨缺常識,這一型的朋友則恰恰相反,擁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識,獨缺學問。

照說低級的人而有趣味,豈非低級趣味,你竟能與他同樂,豈非也有低級趣味之嫌?

不過人性是廣闊的,誰能保證自己毫無此種不良的成分呢?

如果要你做魯濱孫,你會選第三型還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禮拜五”呢?

4、低級而無趣。

這種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樣少,或然率相當之低。

這種人當然自有一套價值標準,非但不會承認自己低級而無趣。

恐怕還自以爲又高級又有趣呢!

四、要想吸引得朋友,本身必須有種種的愛的品性。

我真希望,能吸引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爲一個受人歡迎,與爲人所樂於親近的人。

天下正不知有多少因爲生性怪僻,及沒有吸引他人的能力的緣故,而至無緣享受友誼之樂。

但是他們不知道,交結朋友其道非難;不過實現之道,唯在於自己的努力,而不能借助於他人。

不管你一生中的環境怎樣不順利,遭遇怎樣不幸,但你仍然是可以在你舉止之間,顯示出你的親愛、和藹、愉快的精神,而使得人們於不知不覺之間,會來親近你。

人格優美,品格可愛的人,到處受人歡迎;他們到處能得到別人的扶助。

他們雖然沒有雄厚的資產,而其在事業上成功的機會,卻較之那些雖有着資產,但是缺乏吸引力,與失卻“人和”的人爲多。

你可以將自己,化作一塊磁石,而吸引你所願意吸引的任何人物到你的身旁。

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之間,處處表示出愛人與善意的精神,樂於助人的態度。

一個只肯爲自己打算盤的人,到處受人鄙棄。

假使你打算要多交些朋友,第一你須寬宏大量。

舉世都喜歡襟懷寬大的人。

“大量”的人,是常能爲人所樂於親近的。應該常去說着別人的好話;常去注意着別人的好處,不要留心着別人的壞處。

常常輕視他人,對於他們的行爲,常常吹毛求疵,對於別人行爲上的失檢,常常冷嘲暗諷的人,這種人你該留意,他大致是危險的人物,而不很可靠。

輕視與妒忌他人的人的心胸是腐敗、狹隘、不健全的。

這種人從來不會看出與承認別人的好處。

假使有某一個人,竟爲衆譽所歸,而他的好處,竟無人可以否認時,心胸狹小的人,仍會用“不過”,“假使”等等的語調,去表示他對於那個受人敬仰的人行爲的懷疑,希望減低那人的信譽。

寬大健全的心胸,能看出他人的好處,比看出他人的壞處更快。

反之,心胸狹窄的人,目光所及,都是過失,缺陷同醜惡。

吸引朋友的最好的方法,就在顯示出你自己對於別人的事很關心,感到很有興趣。

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須真的對別人關心,對別人感到興趣,否則,人家是要發現你的虛僞的。

有許多人一生中吸引不到人,交不到朋友,就因爲他們只肯顧着自己的事,只肯將自己灌注在自己的事務中,他們“獨善其身”,所以久而久之,便失掉與外界的聯絡與同情了。

某些人之所以不受人歡迎,在他自己看來,完全是一個啞謎。他本領很高,工作很能幹。工作完畢時,他也很願意同他人親近,但他從來不能如願以償。

他很懊喪地發現,比他能力低下十倍的人,能到處受人歡迎,而他自己反倒有人厭惡。

他不覺悟到,他的不受人歡迎的重要關鍵,就在於他的自私心理,他總是爲着自己打算盤。

他絕不肯費些時間,拋掉自己的事情而去關心別人。

每次同人談話時,他總要把話頭拉上他自己的事上去。

一個人若老是冷淡,“顧自己”,與只打自己的算盤,他一輩子總吸引不到朋友。

沒有人願意請教他。

但一朝他對別人的事能顯出其關心,顯出其感到興趣,他立刻會具有一種“吸引力”。

他同別人之間,以前是“相驅”的,現在是“相吸”了。

假使他能常常爲人設身處地,處處能爲他人的利益而打算,則別人對他,自亦能報以相同之道了。

人生中的最大的事,不在賺錢,卻在把我們內在的最高的力量,最美善的天性,充分發揮出來。

這樣,我們就成爲有吸引力與受人歡迎的人了。

要想吸引得朋友,本身必須有種種的愛的品性。

自私、小器、妒忌、損人之美、不喜聞人之譽的人,不能獲得朋友,狗也不願同這種人在一起。

貧苦的青年男女,往往要熱羨那些有財有產,可以無須作謀生之奮鬥的富家子弟,但在實際上,在這種貧苦青年自己的人格中,往往可以有着一種財富,一種比金錢更爲可靠的財富。

他們有着受人歡迎的品性,吸引朋友之能力。

要使自己成爲受人歡迎、敬重的人,這種志願,就其最高的意義言,等於要求得高貴的人格之志願。

有此種志願的人,同時必有提高自己的人格之志願。

天下唯能表現其“最善之自我”者,才能被人親愛。

看透大事爲超脫;

看不透大事爲執著;

看透小事爲豁達;

看不透小事爲計較。

一個人可能超脫而計較,頭腦開闊而心胸狹窄。

也可能執著而豁達,頭腦簡單而心胸開朗。

還有一種人從不想大事,他們是天真的或糊塗的。

生命不同季節的體驗都是值得珍惜的,它們是完整的人生體驗的組成部分。

一個人在任何年齡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穫,歲月的流逝誠然令人悲傷,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齡錯位。

只要沉陷在日常的生活瑣事中,我們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行動,總是受情感的左右或能力的限定。

我們自始至終都受着自然規律的制約,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我們所認爲的正當的事業。

只有在後來,回首整個人生旅程及其總體結果時,我們才能最終明白其中全部奧祕。

丁俊貴

2022年12月2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