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親子閱讀兒童文學系列之《侏羅紀公園》(上)

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404天。


今天分享一部世界公認的經典科幻文學作品《侏羅紀公園》。

這本書是世界恐龍文化的鼻祖,是橫掃全球45億美元票房。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經典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同名原著,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強烈要求作者續寫這個系列,並在其最新的上映電影《頭號玩家》中也對《侏羅紀公園》進行了致敬,足見這位好萊塢頂級導演對這個系列作品的鐘情和珍愛。

《華盛頓郵報》是這麼評價的,說這本書非同凡響,它就是一個奇蹟。《紐約時報》評價說,全是懸念,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星期日電訊報》更是稱其爲這個世界上極其引人入勝的一本書,Time Out網站評論稱,驚心動魄的冒險,每一個轉折都精妙絕倫,讓人無法放下更無法忘記。

《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邁克爾·克萊頓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小說家,同時兼職編劇和導演,被譽爲“科幻驚悚小說之父”。他的作品連續十年登上了美國年度暢銷小說榜單前十位,他的作品被譯成了36種語言,總銷量超過了2億冊,12部作品被翻拍成了電影,被電影製作人稱爲“好萊塢最受歡迎的小說家”。

邁克爾·克萊頓最擅長將精彩緊湊的情節和科學上的時興話題相結合。比如說《侏羅紀公園》還有它的續集《侏羅紀公園2:遺失的世界》《升起的太陽》《剛果驚魂》《神祕之球》《龍捲風》《終極騎兵》《時間線》等等。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和科幻元素緊密地結合,帶來了經久不衰的熱度,創造了無數圖書銷售的奇蹟,還有好萊塢的票房奇蹟。2008年邁克爾·克萊頓攜他的最新一部世界級暢銷小說《下一個》又譯爲《客麥拉的世界》,然後就登錄到了中國,連續數週位居暢銷書排行榜的首位。

《芝加哥太陽報》是這麼說的,和世界上其他優秀的小說家一樣,克萊頓知道怎樣讓一個故事鮮活刺激起來。他的敘事有種難以抗拒的力量,讓你迅速被這個情節吸引進去,並且一口氣讀到結尾才能回過神來。

《聖路易斯郵報》是這麼評價的,克萊頓是個大師,他尤其善於一邊講新鮮的冒險故事,一邊開科學知識小課堂,他讓讀者體驗淋漓盡致的冒險,同時還能受益匪淺。

《華盛頓新聞報》評價說,克萊頓是這個時代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不僅引人入勝,而且營養充分,哪怕是刺激到令人膽寒的情節也閃爍着天才的想法和真正的哲思。

1973年邁克爾·克萊頓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品《西部世界》。在當時同樣引起了轟動,這是世界上首部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用特別小的預算收穫了令人震驚的票房成績。這也是近期HBO大火的美劇《西部世界》的改編原型。

1975年邁克爾·克萊頓將自己的同名作品《火車大劫案》翻拍,這部影片成爲他和奧斯卡影帝“007特工”肖恩·康納利的完美合作。可以說邁克爾·克萊頓對於現代美國影視作品的推動和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邁克爾·克萊頓本人,他是一位超級學霸,之所以能夠對於那些科幻作品駕輕就熟,也是得益於他本人無比豐富的知識儲備。

布萊頓曾經在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然後轉讀考古人類學系,一年半之後又開始攻讀醫學,1969年獲得了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他還曾經擔任劍橋大學人類學講師,麻省理工學院的客座學者。

正是這些非文學領域的研究,爲他積累了人類學、醫學、生物學還有神經學等等淵博的知識,也爲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止這些,他還創立過自己的軟件公司。他開創了應用電腦特技製作電影的先河,還寫過關於信息技術的書《電子生活》,自己甚至還設計了一套叫“亞馬遜”的電子遊戲。

克萊頓同時在美國作家協會,美國導演協會,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等等多家行業協會中任職,也是美國在電影、電視劇、暢銷書三個領域的排行榜都取得首位的人物。

所以他個人也是被《人物》雜誌評選爲“全球最富有魅力的五十人之一”,而讓克萊頓聲望達到頂峯的作品,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他的小說《侏羅紀公園》這本書被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搬上了銀幕,成爲了人類最優秀的十部科幻影片,也使得邁克爾·克萊頓的婦孺皆知,名滿天下。

在《侏羅紀公園》裏,邁克爾·克萊頓對於生命的起源和發展給出了一份比想象更大膽,比科學更具體的答案。他甚至大膽預測,人類可能來自於恐龍,並描繪了人類非常詭異的,充滿了血腥暴力的史前文明階段。

由此,他也獲得了“科幻驚悚小說之父”的美譽。《侏羅紀公園》構建了大衆的恐龍基本認知,掀起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恐龍熱潮。這一題材無疑是極其具有歷史性,創造性的。

富豪哈蒙德在進行恐龍研究過程中,發現一隻吸了恐龍血,被困在樹脂化石中的蚊子。他從蚊子體內的恐龍血中提取出DNA,複製出真正的恐龍,並建成了一個恐龍的“侏羅紀公園”,把已經滅絕了6500萬年的生物,重新通過現代的科技復活了,帶入到現代社會了。

作者的大膽假設和無與倫比的精彩創意,真的是讓我們歎爲觀止。克蘭頓的這一設計就是最標準的科幻小說。

在具體分享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科幻小說的起源。1918年,美國的雪萊夫人出版了小說《弗蘭肯斯坦》又叫《科學怪人》,宣告了科幻小說的橫空出世。

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起因於科學發明的恐怖故事,科學家弗蘭肯斯坦製造了一個人形怪物,怪物因爲不容於人類而四處作惡,爲禍人間。最後和弗蘭肯斯坦同歸於盡了。

所以不難看出,這個時候的科幻小說從一開始就對科技的發展是存有戒心的。人們可能會造成自己無法駕馭的東西,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最後被科技反將一軍。

會產生這樣的思考,也和當時的“一戰二戰”的社會背景有關係。戰爭驅動着科技發展,創造出來的先進武器讓人類陷入更加慘烈的災難。

因此在這類小說中,無一例外,一個更新更高科技成果的出現,即是人類走向滅亡之路的必然。當我們直接跳到故事結尾,也會知道侏羅紀公園最終被毀滅,正是因爲科技的力量完全失控所致。

繼續細分下來,《侏羅紀公園》和《弗蘭肯斯坦》是一樣的,同屬於“軟科幻”文學。與此對應的是“硬科幻”文學。什麼是軟科幻,什麼是硬科幻?二者之間又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之處呢?

對於硬科幻,一些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這個學術性專業性更強,通常比較注重自然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還有解釋,也非常地詳盡,讓讀者不禁是信以爲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

但這種故事多數會遵循科學的發展規律,沒有過分大膽的假設,有些讓人讀來會覺得有點乏味。《海底兩萬裏》《三體》《星際穿越》這些都屬於“硬科幻”的範疇。

而與之相對的所謂的“軟科幻”就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還有社會學等等傾向的這些科幻小說分支。

創作軟科幻作品的作家可能就沒受過什麼理工方面的專業訓練了,在描寫科技內容的時候就會避重就輕。儘量用故事情節,寓意還有人物性格來取勝,但也具有各種創新大膽的設計,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叫做“軟科幻”。

這類作品中的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爲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爲軟科學或人文學科。今天分享的《侏羅紀公園》是屬於“軟科幻”。

邁克爾·克萊頓雖然全能,但也不是遺傳基因學的博士。所以他在創作《侏羅紀公園》的時候,就有意地淡化了。

克隆恐龍需要的具體基因組分列,基因鏈條等等,也不會對實驗過程進行什麼詳細的描述,過多的解釋甚至也不顧這種超前的科學構想是否有實現的可能性。作者他只管提出一個巨大的假設,他所關注的是這個科學發明出現之後,我們的社會出現怎樣的變化,未來的社會將會怎麼樣。

因此,《侏羅紀公園》這部作品也是史上爭議最多的作品之一,直到現在,關於能不能將65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復活的話題還在討論呢。

2015年7月22日,《歐洲核子中心快報》也刊載了類似的猜想,邁克爾·克萊頓的很多假設都有可能成爲事實。“侏羅紀公園”或許不再是一個夢。

英國科學家貝爾塔佐,在切開白堊紀恐龍的骨骼化石中,意外地發現了血液是7500萬年前類似血液的細胞和膠原蛋白,這比雷克斯霸王龍還早1000萬年,不過這些骨骼保存得並不好,而且沒有發現外部軟組織,從這些標本中提取DNA不太可能,但也不排除將來會出土更加完整的恐龍基因鏈,那個時候復活恐龍就不再是一個夢了。

除了面對科技層面的反思,邁克爾·克萊頓爲什麼要創作這樣一個作品呢?他也是西方少數幾個能將通俗小說的驚險、火爆和高雅文學的思想意蘊融爲一體的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既能看到奇思妙想的創意,又能發現他獨一無二的人文思考。縱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充滿了對於生命規律的敬畏。

19世紀以來,人類進入了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爲代表的人類率先享用了科技帶來的好處,然後就開始對外擴張,自然環境就被大規模地破壞。

其中也包括了生物、物種在數量上的激增,減少和滅絕。如今的溫室效應、大氣污染已經成爲常態,嚴重威脅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本身就是資本召喚下出現的場景,整個恐龍再生計劃一開始就帶有濃重的商業色彩。始作俑者是誰約翰·哈蒙德,他招攬科學家,從琥珀裏的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龍的基因信息,建立一個研究中心來培育繁殖恐龍。並不是因爲他有多麼喜歡恐龍,而是爲了開設公園,吸引大量的遊客花高價遊覽。

原著中提到,他曾經爲了炫耀和賺取眼球,利用生物技術造出了一隻20釐米高的大象。最後大象慘死,他也沒有什麼絲毫的悲傷,只是繼續着更加違背自然規律的研究。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無疑將哈蒙德寫成了一個追名逐利的商人,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後代們急功近利的行爲敲響警鐘。

希望人們能夠明白,幾百萬年來,地球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法則,不會因爲人類的自以爲是而輕易改變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