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懷疑|“讀了個什麼書,活了個啥勁兒呀!”

關於“讀過的書全都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感想如下:

我的建議是:不如無書(找不到其意義,又不願意繼續找,硬往上面湊幹嘛呢?還是覺得別人說明白了你就懂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咋不想着自己多少碼的腳穿多少碼的鞋,自己舒適就好唄……)。

要我說,正是因爲讀過的書會忘才更要一次次地翻開書,也纔有了溫故而知新的不同體悟。這是不是意義所在我不知道,但我所知道的是,讀的書越多越能清楚意識到自身的侷限性(無知)。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算不算一種知道呢?這是不是意義所在呢?而且,你要的意義和我所看重的意義,以及他人所認爲的意義……它們共通嗎?


你說人最後都要死,早死晚死都要死,那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不,我是說幹嘛不去死?

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喫飽了奶就忘了娘。抹乾嘴巴就敢罵孃的(那)種。

當然,這是從惡意的角度去揣測哈。

如果從善意的角度來說,你也許想尋找點什麼意義出來,但明顯你不想再讀下去,或者說找不到繼續讀下去的意義(動力),可偏偏又那麼多人說讀書多麼多麼有意義啥的(就想看看有沒有和你一樣的人?然後抱團取暖?一起對抗那些“虛僞”的人,好顯得不讀書的比讀書的可強太多了……),就難受(傷害到你了嗎?)。

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問這問題的人壓根沒讀多少書。

爲什麼這麼說呢?試想一下,無論是潛移默化也好,無論是生活方式也好,又或者習慣吧……如果你天天讀書,你壓根不會去懷疑這玩意兒的意義。

有個詞叫:正確的懷疑。

這是說,有些懷疑壓根就是憑空想象。比如我看了一本書,然後當天我只記住了最精彩的部分;第二天,我被別的瑣事耽擱了,結果再回顧好像忘得差不多了;第三天,又被其它事兒給耽擱了,這下徹底忘了,只記得看過那本書;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很多天過去,那本書去哪了都不記得了……因爲從始至終壓根不在意。

然後呢?某一天突然看見誰在讀書,想起來了,但不是想起了讀書,而是想起來讀過的書竟然啥也不記得了。

於是,忍不住想:那個在看書的人是在裝什麼嗎?是傻嗎?是還有什麼我沒發現的地方嗎?難不成真的有“寶藏”?還是說,是不是我讀書出啥問題了?……算了吧,可能對方壓根想不到那麼多,頂多就想到:那些個還在讀書的人就是傻子,就是裝!

(翻翻看,很多這樣的提問:比如讀書人爲什麼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又比如讀書有用嗎?再比如讀那麼多的書,懂那麼多的道理,可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別問,問就是壓根沒咋讀書又自以爲讀的書挺多,畢竟這樣的人的身邊都是些什麼人呢?

試問一下:一個愛裝的人會容許身邊人比自己能裝嗎?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會天天跑圖書館嗎?再就是一個不咋看書的人怎麼能理解和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呢?至於說讀書有用無用,你都這樣想且懷疑,你大不了就問那些會的人唄……

但別人憑什麼告訴你呢?告訴你就能知道?於是用錢,用自尊,用這個或那個去換取這份價值(畢竟你也只有這些玩意),然後還非得來一句:“看吧,讀再多書又怎麼樣?還不是爲我所用?”

問題是對方敢說出這句話來嗎?(當着別人的面來正面剛一句?)

怎麼不想想:讀書人選擇幫你很可能是因爲你足夠傻,明明可以自學獲得的,你卻要花這麼大價錢去買……因爲但凡打開讀書、自學窗口的人壓根不會過於重視讀書人的知識,何況是那些可學到的。就像大家都是聖人,你再強調自己是聖人有啥的;大家都是普通人,還需要強調嗎?大家都是讀書人,誰不知道讀書是啥玩意兒呢?……讀書人希望獲得是閱歷,是經驗,是書裏沒有的和現實中沒有的,又或者書裏更高深的學問……)。

話說,讀書的意義是因爲讀完後怎麼樣嗎?不知道的還真以爲你多在乎結果呢?如果是,那怎麼可能不在乎過程?那結果是怎麼來的?

再回顧一下問題哈——讀過的書全都忘了。這算是作爲前提了,這個前提是正確的嗎?

——那你咋還記得讀過書呢?你咋知道全都忘了呢?你讀過多少本書呀?你現在所擁有的知識難道不是經過教育的“洗禮”然後沉澱下來的?難道說教育在你身上一點作用也沒有,你經由教育沒一點改變?

前提錯了,按理說後面說什麼也就不再重要了。不過話說回來,閱讀的意義是取決於閱讀的結果僅此一項嗎?——就像人生的意義,難道是因爲始終要死且死了就毫無意義?

讀了個什麼書,活了個啥勁兒呀!

爲什麼要強調正確的懷疑呢?比如說人始終會死,對吧?這個不是我們自身的體悟(畢竟還活着),而是對於生命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也在生命流淌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衰老、疾病,以及生命的脆弱,從而我們有了懷疑:每個人都會死,自己也不例外。

但是,如果這個問題你問小孩子呢?你問那些沒見過死亡的人,也沒思考過這些問題的人呢?他們會覺得這是什麼問題……他們甚至連想都不會多想,更不會懷疑。

可是,隨着他們年長,逐漸經歷了一些事兒,比如養的小寵物死了,比如老人老了,以及從書本或其它方面瞭解到原來人是會死的,這時候他的懷疑就是有依據的了。有了依據是不是得去求證呢,這個求證就是……通過更多的觀察、總結、反思以及體悟等等。這是有行動的呀!

而蓋棺定論,不好意思,你說得對。——畢竟你都放棄了這個行動,就是給你說的天花亂墜,給你說得再怎麼真切詳實,你又不去行動。甚至,即使別人證明出了又如何?只怕你還是會覺得說:你是你,我是我;那是你覺得;我不要你覺得;那是你認爲;那是你這樣想……畢竟生而知之的人有多少呢?不都是從實踐中逐漸克服、完善、改變……

同樣的,讀書會忘,好吧,會忘那就找方法克服它呀……把重要的記住就好了,貪多嚼不爛;那就多讀幾遍了,把它背下來呀;那就多運用呀,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呀,唯手熟爾嘛;那就溫故而知新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那就適可而止唄……難道就因爲你不去做後面的,然後就因此否定閱讀的意義?

或者說,你思考過(其它)嗎?你真的有找過(閱讀的意義)嗎?你又真的是在讀書(還是隻是每個字都認識,念一遍,唸完,然後就讀完了)嗎?你有試過其它的方式方法嗎(換本書,換個地方,換個時間,換個心情,懷着目的或只享受閱讀)?

讀書,是讀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而不是還一個無知、狹隘、武斷的自己或給自己一個“無意義”的答案。

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無書(連你的疑問和煩惱都一併解決了)。這樣豈不快哉?何必多此一舉,還自尋煩惱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