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门“死亡课”这么受欢迎

没想到,这门“死亡课”这么受欢迎

文:柳成昊

(《逝去的温度:法医手记》作者——首尔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授,病理学家,国立科学搜查研究院委托法医)

小时候,我特别爱看书,不只看小说与散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著作也是来者不拒。只是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会提笔写书。那些著名作家如夜空中闪耀的繁星,而我只是满足于汲取他们的学识和创意。村上春树读到平庸的作品会感慨“这样的书我也能写”,而我可从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那么,是什么促使我写这本书呢?一切要从我在首尔大学冠岳校区担任修养课教授开始说起。这门修养课有些特别,叫作“对死亡的科学理解”。

2012年秋天,时任首尔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现任首尔大学医院诊疗副院长的金研洙教授向我提议,在冠岳校区开设一门修养课。我没有类似经验,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自己本科时期初学法医学时的感受。法医学不像常规医学那样教人救死扶伤,而是带领人们解读“尸体的语言”,这曾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向基础修养学院提交了这门选修课的开设申请,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法医学知识,而是希望把自己这些年在验尸、咨询、研究过程中对死亡的感悟分享给学生。

但基础修养学院提出了质疑,认为:学生还年轻,不宜过早地向他们讲述死亡这样的话题。


面对质疑,我是这样回答的——

“死亡,是任何人都逃脱不掉的宿命,是我们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自然法则。只有真正了解死亡,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关怀他人的人,这是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品格和修养。”

就这样,我的修养课获批,并于2013年上学期正式开课,定员60人。不到两天时间,选课人数就超了,向我要求追加名额的邮件蜂拥而至。

完全意料之外,我严重低估了学生对“死亡”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当然,这与当时CSI等犯罪题材电视剧的超高人气息息相关,追剧的学生想更深层地理解剧情。但不论如何,有赖于学生的关注和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述犯罪等社会现象、致死的伤害或疾病、人体在死后呈现的变化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我也会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变化、当今社会的“病态”自杀现象等等。此外,我还会探讨医疗纠纷、保险事故等与死亡相关的新问题。

总之,在倾注了大量热忱与心血后,也收获了学生的如潮好评。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现在“对死亡的科学理解”已发展成定员210人的大课堂。

这也让我终于鼓足勇气,想要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对死亡的感悟。


于是《每周都去看尸体》(原版书名,中文版书名为《逝去的温度:法医手记》)一书出版了。

也许很多人会错愕,以为是哪个变态杀人狂出书了。但这就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

每周,特别是每周一,我都要去首尔大学医学院上班,工作内容就是看尸体。另外,我与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加图立大学的医学院的法医专业和国立科学搜查研究院展开合作,为各地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做解剖验尸。

在法医学家的世界中,何为死?死为何意?我常自嘲是人们死后才能遇到的人,作为法医,每周都要为死因不明的人验尸,即便如此,死亡对我而言依然陌生。理性地分析尸体,判断死亡原因与种类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常常对在我面前的那些逝去的生命充满怜悯与同情,甚至会透过他们的死去反观我们所处的社会。

有些人的死,源于个体的不幸,上演的是人生的悲剧。有些人的死,超出个体的不幸,映射出社会的悲剧。形形色色的死亡,还原着世界的本来面貌,揭示着生活的真相,而如何共同正确面对这所有的一切,便是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因为最开始是为大学修养课准备的内容,所以我写的很平实,通俗易懂。书名虽令人一惊,但相信大家看过就会知道,我是怀揣一颗最为温暖的心去讲述的。


死亡真是一个难以言表的主题。提到死亡学(thanatology),很多人会认为它是关于死亡原因、条件、理论以及死后世界的学问。但本书是站在一个职业法医学家的角度上,讲述关于死亡的故事。

死是我们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总是回避去想它,甚至忌讳提到它。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我们又很少能见到死亡的真实模样,它仿佛与我们毫无瓜葛,我们也就不再想起死亡这个问题,只是顺其自然地生活,体味人间烟火,享受凡人快乐。但何尝不是这终将死去的宿命才凸显出人生的意义,驱使我们向着目标日夜兼程。

一味回避思考死亡,就不能为终将到来的人生终点早做打算,这样的话,当你真的面临它时,会被悲哀与绝望击垮,丧失从容告别的机会,甚至可能会对他人的离世麻木不仁。


沉浸于对“死亡”这一命题的探究,在世俗的眼光中有时会显得格格不入,可我始终认为只有深刻理解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无价,对死亡的学习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修行。

法医是与死亡面对面的职业,每天想的都是眼前的逝者究竟是为何、如何死去的。长此以往,自然会从社会层面思索死亡,还会发现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的死亡形式千差万别。

不畏生死,谈何容易。但我还是希望各位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重新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死,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把握好漫漫人生之路的前行方向,从容走向最终的归宿。

一生路远,知死方可知生。怀抱“终有一死”的觉悟,才能过好每一个无法重来的瞬间。


编辑推荐

★首尔大学名课,著名法医主讲

作者柳成昊为首尔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授,病理学家,国立科学搜查研究院委托法医。从业20余年,进行了1500余次尸检。本书脱胎于其首尔大学公开课内容,通过各种案例,深度披露了法医职业的神秘内幕;通过各种刑侦调查,揭示了人性的纷繁复杂;更通过对死亡的“呈现”,引导读者去理解——人终有一死,我们如何向死而生,这一每个人都应思考的生命议题。

★逝者无法说谎,法医揭开真相

怎么解释一等兵“只碰了他一下就死了”?怎么抓住“做不成医生,就做杀人犯”的那个人?为了帮赌徒儿子还债,恩爱夫妻如何骗保?钉在十字架上的尸体,竟然是自杀……再自以为是的设计,信心十足的掩盖,也终会留下蛛丝马迹。法医眼中不存在完美犯罪。

★震撼法医手记,硬核知识揭秘

阐述有关法医学的重要概念:肉眼验尸、解剖验尸、假死、脑死亡、植物人……明确死者身份、追溯死亡时间、探寻死亡原因、还原死亡过程。硬核法医手记,充分了解有关法医学科的各种知识。

★怀揣人文关怀,拓宽职业边界

法医的公文包里,装着某些人的一生。从人文视角出发,讨论生死议题就成了必然。法医学界要有怎样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法学、医学都是非常神圣的领域,法医更是如此,不只负责协助警方断案那么简单,更是维护法律权威、医学操守,守护人权的神圣职业。

★聚焦生死一线,反思社会问题

安乐死、尊严死、延命医疗、脑死亡、自杀……阐释生与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定义,死亡观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以及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未来,人们又将以何种形式看待死亡?

★如何定义死亡,如何向死而生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故事。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生命的短暂,在突然面临死亡时惊慌无措。正视死亡的意义就在于,当你知道人生有一个明确的期限时,就会尽力在仅有一次的生命中活出独特的自己。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愿望清单,向死亡敞开心扉。不畏生死,谈何容易,但一生路远,知死方可知生。怀抱“终有一死”的觉悟,才能过好每一个无法重来的瞬间。


内容简介

《逝去的温度:法医手记》是韩国首尔大学法医学系教授柳成昊的公开课内容,也可以说是其从业20余年的法医生涯全记录。因作者有超1500次的尸检经历,所以对死亡以及人生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刑侦角度介绍了各种疑难案件,科普了相关基础法医学知识,亦从人文关怀视角讲述了法医学界的责任与担当,探讨了死亡议题和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

这是一本成人版的死亡教育读本,更是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生命之书”,人终有一死,我们该如何向死而生。也许只有在我们敢于面对死亡话题时,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思考生的意义。

作者简介

柳成昊:首尔大学法医学博士、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病理学家,国立科学搜查研究院委托法医,从业20余年,超1500次尸检经历。作为“世越号”等重大事件及犯罪案件的尸检医生而广为人知,曾在《我想知道真相》(SBS)等诸多电视节目中担任顾问。

译者简介

马碧汶:毕业于辽宁大学,获朝鲜语/韩国语二级笔译及口译翻译专业资格。现主要从事各种翻译、传译工作。

精彩点评

这是法医学者写的生命指南。读这本书,相当于去首尔大学听名师讲座。事实上,柳成昊教授的法医学讲座是首尔国立大学最受欢迎的。“如果你认为人生是一段旅程,死亡可以说是故事最后的终点。”这本书既关注生命,也关注死亡。

——Youtube博主 GongBaek's Book Dressup

这本书告诉我“死亡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阅读这本书,让我在了解“死亡”的同时,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本唤醒抑郁心灵的好书。

——yes24 读者 哲艺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来谈论死亡。我对死亡的恐惧在阅读后被冲淡了。我很感谢作者把生死描写的这样透彻,以至于死亡都不再那么黑暗可怕。

——yes24 读者 Nicol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