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門“死亡課”這麼受歡迎

沒想到,這門“死亡課”這麼受歡迎

文:柳成昊

(《逝去的溫度:法醫手記》作者——首爾大學醫學院法醫學教授,病理學家,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委託法醫)

小時候,我特別愛看書,不只看小說與散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業著作也是來者不拒。只是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會提筆寫書。那些著名作家如夜空中閃耀的繁星,而我只是滿足於汲取他們的學識和創意。村上春樹讀到平庸的作品會感慨“這樣的書我也能寫”,而我可從不敢有這樣的想法。

那麼,是什麼促使我寫這本書呢?一切要從我在首爾大學冠嶽校區擔任修養課教授開始說起。這門修養課有些特別,叫作“對死亡的科學理解”。

2012年秋天,時任首爾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現任首爾大學醫院診療副院長的金研洙教授向我提議,在冠嶽校區開設一門修養課。我沒有類似經驗,正在一籌莫展之際,腦海中突然浮現出自己本科時期初學法醫學時的感受。法醫學不像常規醫學那樣教人救死扶傷,而是帶領人們解讀“屍體的語言”,這曾極大地激起了我的學習興趣。於是我向基礎修養學院提交了這門選修課的開設申請,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法醫學知識,而是希望把自己這些年在驗屍、諮詢、研究過程中對死亡的感悟分享給學生。

但基礎修養學院提出了質疑,認爲:學生還年輕,不宜過早地向他們講述死亡這樣的話題。


面對質疑,我是這樣回答的——

“死亡,是任何人都逃脫不掉的宿命,是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也是自然法則。只有真正瞭解死亡,才能成爲一個熱愛生活、關懷他人的人,這是作爲一個人應具備的品格和修養。”

就這樣,我的修養課獲批,並於2013年上學期正式開課,定員60人。不到兩天時間,選課人數就超了,向我要求追加名額的郵件蜂擁而至。

完全意料之外,我嚴重低估了學生對“死亡”這一話題的關注度。當然,這與當時CSI等犯罪題材電視劇的超高人氣息息相關,追劇的學生想更深層地理解劇情。但不論如何,有賴於學生的關注和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


我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講述犯罪等社會現象、致死的傷害或疾病、人體在死後呈現的變化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上。我也會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人類對死亡態度的變化、當今社會的“病態”自殺現象等等。此外,我還會探討醫療糾紛、保險事故等與死亡相關的新問題。

總之,在傾注了大量熱忱與心血後,也收穫了學生的如潮好評。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現在“對死亡的科學理解”已發展成定員210人的大課堂。

這也讓我終於鼓足勇氣,想要與更多的人分享這些對死亡的感悟。


於是《每週都去看屍體》(原版書名,中文版書名爲《逝去的溫度:法醫手記》)一書出版了。

也許很多人會錯愕,以爲是哪個變態殺人狂出書了。但這就是我工作的真實寫照。

每週,特別是每週一,我都要去首爾大學醫學院上班,工作內容就是看屍體。另外,我與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加圖立大學的醫學院的法醫專業和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展開合作,爲各地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做解剖驗屍。

在法醫學家的世界中,何爲死?死爲何意?我常自嘲是人們死後才能遇到的人,作爲法醫,每週都要爲死因不明的人驗屍,即便如此,死亡對我而言依然陌生。理性地分析屍體,判斷死亡原因與種類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作爲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常常對在我面前的那些逝去的生命充滿憐憫與同情,甚至會透過他們的死去反觀我們所處的社會。

有些人的死,源於個體的不幸,上演的是人生的悲劇。有些人的死,超出個體的不幸,映射出社會的悲劇。形形色色的死亡,還原着世界的本來面貌,揭示着生活的真相,而如何共同正確面對這所有的一切,便是我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因爲最開始是爲大學修養課準備的內容,所以我寫的很平實,通俗易懂。書名雖令人一驚,但相信大家看過就會知道,我是懷揣一顆最爲溫暖的心去講述的。


死亡真是一個難以言表的主題。提到死亡學(thanatology),很多人會認爲它是關於死亡原因、條件、理論以及死後世界的學問。但本書是站在一個職業法醫學家的角度上,講述關於死亡的故事。

死是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們總是迴避去想它,甚至忌諱提到它。生活在現代化社會的我們又很少能見到死亡的真實模樣,它彷彿與我們毫無瓜葛,我們也就不再想起死亡這個問題,只是順其自然地生活,體味人間煙火,享受凡人快樂。但何嘗不是這終將死去的宿命才凸顯出人生的意義,驅使我們向着目標日夜兼程。

一味迴避思考死亡,就不能爲終將到來的人生終點早做打算,這樣的話,當你真的面臨它時,會被悲哀與絕望擊垮,喪失從容告別的機會,甚至可能會對他人的離世麻木不仁。


沉浸於對“死亡”這一命題的探究,在世俗的眼光中有時會顯得格格不入,可我始終認爲只有深刻理解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無價,對死亡的學習纔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修行。

法醫是與死亡面對面的職業,每天想的都是眼前的逝者究竟是爲何、如何死去的。長此以往,自然會從社會層面思索死亡,還會發現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地區間的死亡形式千差萬別。

不畏生死,談何容易。但我還是希望各位讀者在讀完這本書後,能夠重新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死,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把握好漫漫人生之路的前行方向,從容走向最終的歸宿。

一生路遠,知死方可知生。懷抱“終有一死”的覺悟,才能過好每一個無法重來的瞬間。


編輯推薦

★首爾大學名課,著名法醫主講

作者柳成昊爲首爾大學醫學院法醫學教授,病理學家,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委託法醫。從業20餘年,進行了1500餘次屍檢。本書脫胎於其首爾大學公開課內容,通過各種案例,深度披露了法醫職業的神祕內幕;通過各種刑偵調查,揭示了人性的紛繁複雜;更通過對死亡的“呈現”,引導讀者去理解——人終有一死,我們如何向死而生,這一每個人都應思考的生命議題。

★逝者無法說謊,法醫揭開真相

怎麼解釋一等兵“只碰了他一下就死了”?怎麼抓住“做不成醫生,就做殺人犯”的那個人?爲了幫賭徒兒子還債,恩愛夫妻如何騙保?釘在十字架上的屍體,竟然是自殺……再自以爲是的設計,信心十足的掩蓋,也終會留下蛛絲馬跡。法醫眼中不存在完美犯罪。

★震撼法醫手記,硬核知識揭祕

闡述有關法醫學的重要概念:肉眼驗屍、解剖驗屍、假死、腦死亡、植物人……明確死者身份、追溯死亡時間、探尋死亡原因、還原死亡過程。硬核法醫手記,充分了解有關法醫學科的各種知識。

★懷揣人文關懷,拓寬職業邊界

法醫的公文包裏,裝着某些人的一生。從人文視角出發,討論生死議題就成了必然。法醫學界要有怎樣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法學、醫學都是非常神聖的領域,法醫更是如此,不只負責協助警方斷案那麼簡單,更是維護法律權威、醫學操守,守護人權的神聖職業。

★聚焦生死一線,反思社會問題

安樂死、尊嚴死、延命醫療、腦死亡、自殺……闡釋生與死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定義,死亡觀從過去到現在的變化,以及諸多尖銳的社會問題。未來,人們又將以何種形式看待死亡?

★如何定義死亡,如何向死而生

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故事。但人們總是後知後覺生命的短暫,在突然面臨死亡時驚慌無措。正視死亡的意義就在於,當你知道人生有一個明確的期限時,就會盡力在僅有一次的生命中活出獨特的自己。列出一份屬於自己的願望清單,向死亡敞開心扉。不畏生死,談何容易,但一生路遠,知死方可知生。懷抱“終有一死”的覺悟,才能過好每一個無法重來的瞬間。


內容簡介

《逝去的溫度:法醫手記》是韓國首爾大學法醫學系教授柳成昊的公開課內容,也可以說是其從業20餘年的法醫生涯全記錄。因作者有超1500次的屍檢經歷,所以對死亡以及人生意義有着獨特的思考與感悟。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刑偵角度介紹了各種疑難案件,科普了相關基礎法醫學知識,亦從人文關懷視角講述了法醫學界的責任與擔當,探討了死亡議題和各種尖銳的社會問題。

這是一本成人版的死亡教育讀本,更是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的“生命之書”,人終有一死,我們該如何向死而生。也許只有在我們敢於面對死亡話題時,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思考生的意義。

作者簡介

柳成昊:首爾大學法醫學博士、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病理學家,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委託法醫,從業20餘年,超1500次屍檢經歷。作爲“世越號”等重大事件及犯罪案件的屍檢醫生而廣爲人知,曾在《我想知道真相》(SBS)等諸多電視節目中擔任顧問。

譯者簡介

馬碧汶:畢業於遼寧大學,獲朝鮮語/韓國語二級筆譯及口譯翻譯專業資格。現主要從事各種翻譯、傳譯工作。

精彩點評

這是法醫學者寫的生命指南。讀這本書,相當於去首爾大學聽名師講座。事實上,柳成昊教授的法醫學講座是首爾國立大學最受歡迎的。“如果你認爲人生是一段旅程,死亡可以說是故事最後的終點。”這本書既關注生命,也關注死亡。

——Youtube博主 GongBaek's Book Dressup

這本書告訴我“死亡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閱讀這本書,讓我在瞭解“死亡”的同時,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生活。這是一本喚醒抑鬱心靈的好書。

——yes24 讀者 哲藝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想過的角度來談論死亡。我對死亡的恐懼在閱讀後被沖淡了。我很感謝作者把生死描寫的這樣透徹,以至於死亡都不再那麼黑暗可怕。

——yes24 讀者 Nicol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