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随境而变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此言不虚,尤其是这特殊的三年。

就如今天早上的两节网课的教学安排,我就是昨天更改的。原计划是元旦后还有一周授课时间,准备用来讲第二单元;而这一周就专门用来把前两年的期末市统考卷子详细讲析透彻,借以把涉及到的课内知识复习一下。结果,昨天晚上九点多接到正式通知,网课到周五结束,这就意味着课时减少一周!不过这样提前放假也好,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烧请假,其实也有很多老师带病上课,我本人也是“阳人”一枚。师生留着好身体,真的不差一周的上课时间。

经过仔细思考,我决定今天的一节课用来把那份没讲完的试卷讲完,还有一节课开始讲第二单元的课文。那么,问题来了,两节课怎么讲完第二单元的共六篇长短不一的文章?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在这个时候给了我冷静的智慧。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单元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领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是熟悉“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这两种新闻作品的文体特点。

明确了以上单元要求,我决定把“单元任务”分工给不同课文去主要承担:今天一节课完成前三篇新闻作品(篇目见上图),主要讲清楚“人物通讯”的特点;明天一节课完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新闻评论以及《芣苢》《插秧歌》这两首古诗,通过比较辨析,引导学生区分“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的区别,至于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很容易从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热烈的劳动场面中体现,学生应该不难理解。

于是,昨晚在钉钉上布置预习,要求先阅读前三篇课文,人物其实不重,相当于在报纸上看三个时代人物的主要感人事迹。

今天课程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先引导学生读懂三个不同的新闻标题有什么奥妙之处,然后导入关于袁隆平和钟扬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和百度百科人物简介,再引导学生比较同样的人物因为目的不同采用的描述文字也天壤之别,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人物通讯”的特点,并到具体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依据。这样,一堂课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教学目标完成得不错。

我对自己这样临乱不慌的处世方式越来越满意了。如果一定要说三年疫情给了我什么正面的影响,那么,我想就是我可以坦然接受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逐渐明白“无常是生活的常态”这一人们大多不愿承认的真相,从迷幻的象牙塔里勇敢地走出来看到一个粗砺却也温暖的烟火人间。

亲爱的,晚安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