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6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教學的情感轉向”學習筆記


重構學習關係:讓學校生活更有意義

中關村原校長  劉可欣

觀點1:學校是一個“迷人”的場所

學校要自由、自主、自然的場所。

超越學校是一個讀、寫、算的場所,以培養完整的人爲目標。

觀點2:學習關係決定學習力。

我們的教育,不是此能夠走上講臺開始的,也不是與學生談心開始,而是從與學生相遇開始。一個好老師就是一門好的課程。

解放教育力,教師從學科間相鄰的“洞穴”走出來。

觀點3:非正式學習可以激活更多可能

兒童最珍貴的就是未來的可能性,是成長的金山銀山。我們要捨得爲學生創造機會,去“揮霍”時間。同伴的孩子是最好的老師。

助力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關係。

教育要當春再發生,在學生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探尋成功的祕訣。

學生在非正式性學習關係中,強化自我認知的過程。

學會與人共處、感知世界、


必要的無知:論保衛閒暇和重建秩序

北大教育學院副教授 林小英

學生是學業減負政策中的各方利益相關者。

學校和家庭需要協同,也需要一定的分界線。

家庭教育的範圍在黃色區域中。

雙減政策去年正式落地,課後延時服務接管了教培機構。

其中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如何落實?成了一個問題。

關注黃色區域

只有在自由閒暇時間:自主性活動才能真正展開。

無知:“作爲”

“分離的個人知識”帶來“必然的無知”。人需要自己佔優勢的,獨一無二的知識來做決策。

孩子在震盪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

“純玩”的區間:空白的教育價值。看起來“秩序”井然,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發產生的內心秩序的機會。空白之處才能發展新的知識。

承認並超越我們的無知。毫無意義的瞎玩也是有意義的。

自生自發秩序的更高境界:審美。(杜威)當孩子能自由玩耍時,他是不懼失敗的,不行就從頭再來。

一個經驗:“做”與“愛”的平衡。“得心”就能“應手”,在心流中感受自己做的住的感受。

思考: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建構自己的經驗積累。

回到孩童的初心,在自由閒暇中,回到自己的成長基地,找回自我。形成穩定、有方向的

老想着怎麼做不如什麼也不做?陶行知的思想現代的延伸,六個解放,讓孩子自由。目前的現狀是設計得太多太滿。

高效能陪伴助力孩子的自驅力式成長

  北師大教育博士    陳一彬  著作《高效能陪伴》








思考:興趣是被發現好是被培養的?(內歸因還是外歸因的理念)

疫情三問:疫情之前,你陪伴孩子嗎?——忙 

疫情期間,你陪伴孩子嗎?—— 煩

期待神獸歸籠,現實生活中,少了真正家庭港灣的概念。

自取成長需要三種感覺:勝任感、

舉例:看到正確的那5道題,而不是眼中只有那錯的1道題。

不做完美型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型父母。

給孩子植入這樣的心錨:勇敢、自信、善於探索、正確的面對失敗。

壓力要是:正向的壓力、可承受的壓力。

啓發式的溝通模式,代替命令式的溝通模式。

講學習喫飯的主動權換給孩子。

什麼阻礙了孩子感知的歸屬感?你不接受我的感受,因此你希望我做出改變。期待家長迴歸到孩子的情感發展上了。讓孩子的內心充盈起來最重要。

你的愛,纔是孩子自驅動成長的動力來源。

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愛,因爲唯有母愛是無怨無悔甘心情願,唯有母愛不是爲了更好的擁有而付出,恰恰是爲了更好的離開而付出。在我們離開的那一刻,如果能看到我們的孩子能夠非常接納自己,非常享受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並對未來充滿着自信,那麼我們就可以含笑離去,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說“我有你這樣的爸爸媽媽真幸福”,這就是我們的使命,這就是我們的歸屬,這就是我們的歸宿,這更是我們心靈最好的安放之旅。

家長要安排,但不要什麼都安排。要給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但不要什麼事都聯繫到學習上來。依法治教,依法進行家庭教育。學法。依法展開家庭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