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和反应之间有大恐怖,有大自在

读《非暴力沟通》和《关键对话》,重温了其中解读关于事实、情绪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片段。

从《关键对话》的第六章《控制想法》里,科里·帕特森首先说明情绪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先给出两个假设声明,因为只有认同这两个假设,所谓的“控制想法”才有讨论的必要:

声明一:情绪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

声明二: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这些话太招人恨了,但只有这么想,才能够做一个自尊自重的人。


如威廉·莎士比亚所说: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我们的想法在日常各种行为和现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里·帕特森给出了一个“行为方式模型”来解释这其中的复杂步骤:

在中国婆媳关系一向比较难处,假如媳妇不小心松手把家里贵重的茶壶掉地上了,婆婆大声说:“你怎么这么笨呢!”

以下两种反应是可能的:

1)所见所闻(她急忙过来了)→主观臆断(她心痛茶壶,过来是看茶壶的)→形成感受(愤怒,恐惧,又要借机会批评我了)→展开行为(沉默或对抗/辩解,甚至攻击婆婆老把茶壶放在危险的位置,之前提醒几次也没用)

2)所见所闻(她急忙过来了)→主观臆断(她关心我,冲过来是看手烫伤的情况)→形成感受(内疚,惭愧,感动,我得想办法弥补)→展开行为(配合)

电光火石之间,我们没有多少意识的情况下,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可能会导向不同的结果。


在《非暴力沟通》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这个情况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感受Feeling”和“想法Thoughts”的区别。

A.想法(实际上是一个评价)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非暴力沟通》中的“感受”通常是指一种“情绪”,可以互换使用。而“想法”也可以当作一个“念头”。把这两个区分出来后,我们才可能真正认识和觉察到“情绪”,再反之而去倒推“主观臆断”,也就是说,我们依据什么样的“臆断”产生了那样的“情绪”?

这一点可能也马歇尔有意忽略了,没有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细谈,但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切的根源和起始都始发于“主观臆断”,情绪也好,感受也好,随之而来的行为也好,都在于你有什么样的“主观臆断”。这样来说,我们更应该把“主观臆断(Tell a story)”翻译得更加准确,更加专业才对,比如“信念系统(Beliefs System)”,这样就和心理学的知识更加好地连接起来了。


在李中莹老师的NLP入门书籍——《重塑心灵》一书中,他写道: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这是来自说话者脑里认知的世界,也即是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

广义的信念系统也是NLP中的核心概念——BVR(信念、价值和规条)。

综上所述,我们把几本书的概念相比较,可以形成一个融合版的“行为方式模型”:

所见所闻(See & Hear,Facts)

→主观臆断(Tell a story, Beliefs)

→形成感受(Feeling/Emotion→需要Needs→想法和念头/评价Judgement)

→展开行为[Act,包括:语言+行为(Request请求别人+Respone自身反应)]

我们先用《非暴力沟通》来验证一下这个新模型:

事实Facts,对应所见所闻,在模型中有;常见的错误是把“事实”和“评价”混淆,是因为忽视了了信念和情绪而快速跳跃了,新模型可以包含这层推理。

感受Feeling,突出强调“情绪Emotion”的表达,在模型中有(但如前所述,《非暴力沟通》忽略了Belief对情绪的生发作用。)

需要Needs,在模型中被细化,我们通常建议的是通过对情绪的觉察来探知自己的根源性需要(爱、自由、成就等等)。

请求Request,在模型中被细化,《非暴力沟通》也同时强调向内(觉察自身)和向外(人际相处)两方面,语言表达自然也在其中,在新模型中大概对等于“展开行为”这一步。

结论:《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能够被新模型所包含。


再用一个更简单的模型——ABC模型来验证一下。

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博士(Dr Albert Ellis)创建的ABC模型(ABC model)是识别对自己的负面信念的一种极好的技巧。

A(adversity)代表逆境(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B(beliefs)是你对事件的信念,包括你对事件的表面和潜在的想法(理性或非理性)。

C(consequences)代表结果,也就是你对事件信念的行为或情绪反应。

ABC模型背后的基本思想是:“(A)逆境不会引起困难的情绪(即(C)后果),但我们的(B)信念会,尤其是当它们是非理性的信念时。”

A(adversity),对于“所见所闻”,即Facts。

B(beliefs),ABC模型是突出强调人的信念系统的强大作用的,这可以理解,因为这个理念正是认知行为疗法最核心的支撑观念。

C(consequences),很广泛地把后面两步:感受和行为都包括在内了。

结论:ABC模型很简单,也能被新模型所包含。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我们只能被动回应,那就是大恐怖;如果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那则得大自在。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