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得到跨年演講

一、如何面對困境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對書有一個定義,書是什麼?書是廣闊生活的保證人。

面對困難,有三種結果。最好的,當然是打贏困難,其次是被困難擊敗,最糟糕的是被困難定義。

如果你覺得被什麼東西困住了,感到此題無解,那也許不必強攻。從這個困難裏走出來,別被這個困難定義,到別處看看,帶上自己的老問題,找找新的可能性。

易受啓發體質”,就是能在他人的處境中,看到自己問題的影子;能在他人的答案中,找到自己的解題的線索。


氣候讓葡萄略微酸澀,這一杯共敬這一年的不完美。

今年螃蟹雖小,亦是一期一會。

始終保持希望,堅持說老實話,這也是一種英雄主義啊。

張嘴說話很容易;但是隻說自己相信和能做到的事,不容易。

唯一真正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思考的指針轉向自己。

什麼是啓發?

聽過對這個詞最好的闡釋,來自於一位教育心理學家,他叫傑羅姆·布魯納。

他說:“人類的精神生活中最獨特的一件事情,是人們會不斷地超越所給的信息。”

我們每一個有靈性的人,都有本事在原來信息的基礎上,再添點自己的東西,不斷地超越過去,還給世界更多的東西。

添加什麼東西?就是自己的身體力行啊。這就叫啓發。

先以自己爲道路,再爲後來者開路。

當道理穿過了身體,再傳給別人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你的一部分。


如果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人也想堅持幹個什麼事,要持志如心痛。

心裏有一個做事的志向,就像心裏有個痛處,時刻提醒着它的存在。不是摩拳擦掌,不是下定決心。就是我剛纔說的那個心裏的洞,它始終向世界張開,需要我用全部的精力去填滿它,到處搜尋資源去完成它。

這纔是一件能長期堅持下去的事情的樣子。

長期堅持幹一件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些念頭可以像種子一樣種下,然後等着它慢慢發芽。

我們在艱難處境下如何自處的四種姿態:

不要被困難定義;

帶着希望說實話;

帶着實踐講道理;

帶着痛處來堅持。


二、轉行的故事

正在經歷主動或者被動的改行,那你不妨像袁媛這樣想問題:哪裏是什麼改行?不過是帶上全副身家,換個地方再開張。

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內核。

我是誰?我不是那些標籤啊。

正如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說的,“我不是很多,但我是自己的全部”。

是我的那些突出的特質和偏好,是我的那些獨一無二的經歷,是我穿越時光走到今天帶在身上的所有東西,構成了現在的我啊。也許在世俗的眼光裏,它還不夠好,但它足夠獨特啊。這纔是我的“內核”。

我們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證書和技能,而是過去一切經歷的總和。

當你從事的職業、所處的行業、身在的企業在2022年遭遇了困難,不妨回過頭去,看看自己、問問自己:我的內核是什麼?幹什麼能給我帶來成就感?憑藉我的內核,我還可以在哪裏重新開始?

改行,不是承受損失,而是拓展生命豐富性的機會。

送給你一句博爾赫斯的詩:“一朵玫瑰正馬不停蹄地成爲另一朵玫瑰。你是雲、是海、是忘卻,你也是你曾經失去的每一個你。”

如果你也在承受變化,也許,你其實是正在成爲另一朵玫瑰。


如果人工智能對人類職業的威脅不可避免,我們應該怎麼辦?

第一,對所有的人來說,數字技術改變了我們工作技能的折舊率,所以,應對挑戰的辦法就是去找到那些折舊更慢,更保值的技能。

抽象出來三種“保值”技能:創意,社交智慧,和手藝。

第二,人到中年,怎麼能順利轉行?我給你一條轉崗轉行的原則:遷移到技能相近但趨勢向上的崗位。

我們最珍貴的能力,是讓自己永遠保有從內核出發的能力。你的價值,將只取決於:你的內在到底包含了多少豐富性。

新的一年別忙着立flag,先對自己來個靈魂拷問:迴歸內核,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擁有什麼


三、微雕

如果你在未來一年,有什麼時候覺得自己沒招了,不妨看看“微雕”這個詞。

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請那些想做事又覺得困在原地的朋友收下,在內卷的盡頭,請試試“微雕”。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內卷”嗎?當然不是,內卷是低水平的複雜化,是你用這招,我也用這招,大家互相耗着。但微雕,是總能找到下刀的新角度,它們不在同一個作業面上。

所有做成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所有的良好關係都建立在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上。而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實的觸點上。

當你覺得手頭上做的事沒有突破口的時候,不妨從關係的維度、信任的維度想想,有沒有什麼可以努力的空間?

商業演化的一個基本規律,把更豐富的東西,以更便宜的價格,用更方便的方式,交到用戶手中。

如果我們打算在一個行業深耕下去,我們不僅要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下手,還要嘗試去大家看不見的地方下手。

壞消息是:看不見的地方,不好找。

好消息是:看不見的地方,有的是。

這件事沒有盡頭,永遠有不斷優化下去的空間。


四、關心附近

附近就是星辰大海。

最近半個世紀,定位理論火遍全球。我是某地風味菜、我擅長某種食材、我有一個當家菜,然後拼命傳播這個符號,最好讓它植入到全世界用戶的心智裏面去。

這當然有用:集中全力,只攻一點,成本低、效率高嘛。就像很多人拍合影的時候,想要被人注意,就得拼命搶前排,搶C位。

這也是我們常見的面向星辰大海的打法,想的都是去遠方找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用戶。

我們忽略了,其實反過來,只服務附近,也是一個可以成立的打法。

爲了追求遠方的風景,我們越來越不關心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那個小世界,身邊的鄰居、菜場、學校是什麼樣?我們往往很茫然。

忽略附近,其實是忽略了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

今年如果你的企業面對增長問題,開年咱不妨再開個會,捫心自問,要增長,默認就得是去遠方嗎?就是要新客戶嗎?附近的老客戶我們已經服務到位了嗎?圍繞老客戶,做深度的服務,從給他們提供一頓飯,到管好他們的一天五頓餐,這個增長的方向咱們已經走到極致了嗎?

所有要經營星辰大海的人,其實入手點不在遠方,而是每一個眼前的、具體的人。

只要拆除一點圍牆,只要增加一些連接,“星辰大海就在我的附近”。

相信近處的力量 、關切近處的冷暖、夯實近處的關係、體驗近處的美好。


五、適應變化與一直勤奮

“哪裏的數字化程度高,就往哪裏遷徙”。

數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就越容易聚合資源。在資源越豐沛的地方,你當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

先別問能不能掙着人家的錢,先問問能不能吃得了人家這苦

經濟生態系統已經變了,舊的物種會消失,新的物種會崛起,未來的新物種很可能不是恐龍和鯨魚這樣的龐然大物,而是像麻雀這樣能迅速找到新的生態位的聰明物種。


六、創新與作品意識

包菜:“宿命給了我千層鎧甲,我分一層護這山河無恙。”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

古人造園林造盆景,只要在園子裏擱幾塊石頭,意境馬上變得幽古,引入一池水流,馬上就會感受到寧靜致遠。爲什麼?

因爲所有的石頭一定來自古遠,所有的流水必將奔向遠方。而我們人,天生就有一種能力,看着眼前這個物象,就能想象到更久遠、更廣闊的東西。

你只要在你的產品上,加一點可以讓我們聯想到更廣闊空間的東西,哪怕是一塊石頭、幾句話,它就會像一個傳送門一樣,把我們送到那個時空中去。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東西,我們都可以換一種賣法。

所以,做產品的朋友們,明年開年不要停,如果又想創新,又覺得資源有限,不妨往這個方向想想。在產品上加一點點小創作,就能完成一次小創新,你說這事是不是挺值得幹的?


我們做的事,也許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對接的傳統,可以選擇。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就曾經分析,爲什麼歐系車老要強調發動機,日系車老要強調乘坐體驗?因爲歐系車替代的是馬車,日系車替代的是轎子。你看,看起來做的是同樣的事,但對接的傳統完全不一樣。對應的結果也不一樣。

每一個傳統的認領、選擇,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做事的重點和做事的邊界,不一樣。

而創新就在其中。

什麼是作品?

是要像燕子銜泥、小鳥做窩一樣,一根樹枝、一根草,聚集我所有的資源、我的意志、我的創造力、我的獨特表達,一點點搭出來的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這是我對這個世界的編碼,這個創作過程,就是做作品。

“像瘋狗一樣去佔有,把世界據爲己有的辦法只有一種,就是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創作。”


七、內在節奏

“不跑”和“不停”。

在“奔跑”之外,還有“舞蹈”這個動作可以選。

奔跑,追求速度和勝利,但是它不會是新的東西,不過是更快地走。越想跑得快,就越要遵循標準的跑步動作。

而舞蹈,雖然看起來慢,但它有另一種內在追求,追求過程好看,追求結果創新。

在這個視角下,“快還是慢”“大還是小”“激進還是保守”,這些我們腦子裏常見的標尺就不太適用了。衡量一個創業公司,原來還可以有一個標準:你是不是能夠按捺住盲動的衝動,按照自己認定的主題,做精彩的原創動作?

一個舞蹈者,在意的是自己的軌跡和節奏,而不是把一切有效動作全來一遍。正如泰戈爾說的:“美懂得說:‘夠了’。而野蠻吵着鬧着還要更多。”

所謂“舞蹈”,就是這麼八個字。前四個字,叫“法度謹嚴”,得有規矩有約束有邊界,但是還有後四個字:“變化出奇”,請放開來創新吧。

如果在未來的一年,你特別想做一個野心勃勃的創新者,也可以試試這套方法:給你自己的創新先設計一套要素。


經營好自己的現在,等待未來向我飛奔而來。

未來只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中某個因素的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就是未來。未來是什麼樣子,跟規劃的關係不大,它更多是通過做好手頭的事來實現的。

“我們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八、總結

“要拒絕名詞的誘惑,不要試圖去成爲一個名詞,無論多好聽的名詞,而要去成爲一個動詞。”

活成一個名詞,無論是“權威”“泰斗”“總監”“領導”,我們都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標籤裏。

但活成一個動詞,你就可以成爲一組行動,你在講課、在直播、在寫作、在調研、在溝通、在選擇。

22個故事,啓發做選擇

第一部分,空間、時間與葡萄酒。在環境不完美的時候,學會一邊保持希望,一邊說老實話。

第二部分,改行、露營與“職業折舊率”。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加關注自己的內核,而不是擁有的標籤。

第三部分,微雕、劇場與聽診器。在做事的時候,更關注自己能持續努力、無窮深化的要素。

第四部分,綠道、操場與“保鏈護土”。在遠方和附近之間,更關注眼前人、身邊事。

第五部分,麻雀、小店與“數字化勤奮”。在大和小之間,尊敬大樹和鴻鵠,關切小草和燕雀。

第六部分,移形、換景與“作品意識”。把一切都看成畫布、琴譜和舞臺,有膽氣把世界據爲己有。

第七部分,舞蹈、emo與“內在節奏”。在跑步和舞蹈之間,偏向舒展一點,優美一點。

“我沒有失敗過。要麼贏得勝利,要麼學到東西。”


我的收穫:認真耐心積累自己的內核,關心附近與當下,要足夠勤奮,打磨自己的作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