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矣。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現代語言意義】這裏的“天”,就是大自然的含義,觀和執對應的是觀察理論和實踐理論,以及自然事物自動運行規律。“觀”對應“道”;“執”對應“行”。道就是信息指稱的秩序現象名稱,延伸意義就是現代的“理論、經驗、現象、學說”等等。由“觀”到“執”就都說“盡”了。“盡矣”就是“都在這裏”的意思。

自然界有五種不同的性質,謂之“天有五賊”,你能看見區分這五種自然界的性質,那就如同早上剛出來的太陽,就是光明照耀大地那樣,所以叫做“見之則昌”。這裏是說五行概念,五種自然事物的抽象性質,具有普遍性,木火土金水五行概念,每一個字,構成一種事物特性的抽象,爲早期系統思想。木的性質帶有生命生物性質;火的性質表示能量或動能勢能;金則是與冶煉、析出等等提煉有關的概念;水是指流動性或運動特性或滲透等等性質的指稱,用水類比而已的概念;土則是原,混合,基礎等等的概念。五行互不隸屬重疊,構成事物自然運行系統,系統性是整體體現的。這是古代早期的系統分析思想,是對自然事物把握的哲學方法。掌握了五行方法,就可以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運用,這就是“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在這裏,“賊”的意義是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可理解爲有性質構造的秩序化相互作用。不是通常意義的賊的含義,有一定的制約、剋制的含義,引申破壞、擊打之義,用“秩序化相互作用”解釋比較合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這兩句最容易誤入歧途,“手”的含義是帶有工具性主體部分,也是一種以主體的系統部分爲“手”一樣的工具,怎麼理解這種現象,是語言表達問題。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宇宙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可以看作你用手去幹活。當然這是一種相互的相對的指稱。接下來,“身”也就是主體整體系統,歷代解讀當成“我”,如《爾雅》曰:“身,我也”。這裏的“我”就是主體的主觀方面,同樣的相互作用的對方,也是一個“我”。古代有一種解釋,將“手”,定爲手掌上的九宮八卦方法,離題甚遠。任意的事物演化在於生成主體系統,或者(構建)事物體系生成需要“身體”組成。這就是“萬化生乎身”的含義,所涉及的是如何確認一個事物系統或者構建一個事物運行對象系統,要素是系統的“手”和“身”。

自然事物的特性,僅僅只對人有意義,這就是“天性,人也”。而人的思想和知識體系,就是指其(自然事物的)運動的或運行的原理或機制或技術,所以“人心,機也”。人們開發及其掌握自然事物的知識原理和運行規律的理論體系,就是爲了學習實踐地做人,這裏可以簡化表達爲:技術就是人本身。因此稱作“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這裏,思想優於文字語言表達,可以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表達相同的思想。知識思想及其技術就是人本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涉及到陰性物質體的人和人本質的陽性思想意識特徵,這裏的陰陽沒有給出明確說法,但是,思想表達裏包含了這一含義。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這裏有個關鍵字“殺”,是指極化或激化的極端現象的意思。“殺機”,就是指極化極端現象發生或有發生趨勢。這裏講到“天”、“地”、“人”發生極化現象的狀態。移星易宿講到天文,二十八宿,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在靠近黃道面的緯度地帶仰望星空,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其沿黃道赤道分佈一圈。這一圈星宿按四方分爲四組,又稱爲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這裏涉及非常具體的天文學確定時間,季節,從經驗知識到理論知識,要時刻關注“天發殺機”的異動,及時調整生活行爲。講到地,那就是指地震洪水乾旱風雪颶風等等自然災害,極端自然氣象,龍蛇起陸主要是指地震,因此“地發殺機”主要指地震。講到人的時候,用的是“天地反覆”,也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惡化、或家庭變故發生,這裏的天地是情感所指,毛主席有一句詩詞“換了人間”。這一段,是中國天時地利人和理論的直接來源。講的是人主導天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人合發,萬化定基”,這裏有了引申意義的天人合一概念,“合發”講的是自然規律和人的共同作用,而且是極化作用,這種作用是自然事物演化運行運作的確定性基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表達的科學理論思想。只是過於抽象,以至於幾千年來歧義不斷,到朱熹用另一種說法表達這一含義,那就是“實事求是”。簡潔的文字裏,需要口語和實踐的配合講解,如何從人們熟知的知識出發,講述這些科學原理呢?到毛澤東思想裏,有兩論,使傳統科學文化思想,成爲了現代化的語言文字。

前面講的是自然事物和人的總體關係,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天地屬於人,是人構造了天地理論,結合《道德經》有“有名天地之始”的思想。意味着所有的理論都要歸屬到人這一層,纔有意義。這裏就涉及方法優於經驗命題了。接下來,陰符經講的就是方法論綱要。“性有巧拙,可以伏藏”這裏直接說方法可能不是顯現的,而是有可能隱藏在現象之中。“性”就是指性狀、特性,現代指稱有質地、本質、特徵、功能、功效等等。“巧拙”是複雜和簡單、以及困難和容易、間接和直接的指稱,這裏很清楚是方法論述,因此,後面“可以伏藏”,也就是理論應用到方法,再到目標,過程是隱伏的,顯現的是結果。例如,公理化都是公理引用,公理過程都是“伏藏”狀態。現代社會人們使用計算機,其過程都是“伏藏”。

巧拙是指技術性的繼續禪發,就涉及觀察理論了。“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人有九竅,這是人體與外界相互交通的通道,看這些通道是否正常,主要看口鼻、耳、眼睛這三個要素,這是人對大自然認知和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要素。“可以動靜”是指能夠掌控或可以延伸的,這一句言簡意賅,包含了全部的科學技術。

接下來講的是五行相關理論,“火生於木,禍發必克。”這裏講到五行生剋,木、火、土、金、水五種性質相互生成和剋制,五行的五種性質,每一種都有相應的理論闡發,其中並非絕對禁錮的五行模式,只是講了五行是最基本的抽象,還可以添加刪減,具體事物需要具體分析和構建等等,只是這裏綱領性摘要,未有闡述。木生火,水克火,金生水,土克水,水生木,金克木,火生土,木克土,土生金,火克金。這裏每一句都有對應的理論,這裏木生火併不是簡單的指木頭燃燒,木性是廣義的指一種生物性和適合生物生長的環境,以及抽象的疏導作用,並且對應春天大氣溫度上升,木性裏蘊藏着大量能量,因此,木生火帶有能量釋放的意義。木性裏蘊含轉化和儲存能量,以及木性疏導結板的土性,使之土性鬆散。原理上,借用自然事物演變過程,解釋自然物理原理一環扣一環。“禍發必克”是指極端災難情形下,這種相剋制會體現出來,水滅火,土阻擋水等等。“奸生於國,時動必潰”,這一句涉及治國,或者是管理某個系統,如果其中隱含了某種剋制系統機制的因素,遇到“時動”的偶發事件,則系統會產生崩潰現象。這一句是系統論的含義,跟五行有一定的關係,五行是構建系統的抽象原理,講究系統均衡。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這裏是對上面論述的結束語,“知之”是學習的意思,不僅僅是學習理論,還有實踐;“修之”是指研究應用涉及的各項理論和實踐,能做到全面系統的學習和在現實實際裏研究應用,那麼就可以稱之爲聖人了。“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自然界裏,事物相互依存產生、相互激化制約,是自然信息所體現出來的道理。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這裏要解釋一個字或詞,“盜”字意義的演化,今天是竊取、盜竊之意,本義或者遠古之義是指越界獲取,或者是指未獲得允許的獲取,包含了權力意識。“天地”,講的是抽象的大自然整體的指稱“天”和具體事物所在整體的指稱“地”,後面“萬物”那就是具體事物通稱,這一層一層抽象表達,邏輯清晰。最後歸結是人對所有對象的指稱,所謂“人,萬物之盜”。到這裏,“盜”的信息化特徵已經非常清楚了,這就是古文化的祕訣,容易讓人產生歧義。這裏人是萬物之盜,就是指“知識技術就是人本身”的含義。“盜”還有一種相互作用的含義,是指相當於確定的穩定的相互作用狀態,僅此,如何再想深入就是另一回事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研發。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這裏“既”字是核心要點,指認知清楚了,認識明白了。“宜”是相宜、適宜、合適的意思。“安”也是類似的意思,有更穩定的含義。這裏具有科研秩序的意義,各種相互作用狀態所屬以及具體情況弄清楚了並做了合適的記錄,那麼相對的應用研發也可以明白地進行按部就班的進行。由“盜”到“才”的研發過程,“才”即是可用之知識或技術。“三盜”、“三才”這裏的三,指天、地、人,三個層次,這是理解天地人的要點,天爲系統整體,相對認知對象最大範圍或者外延系統的指稱;地爲比較具體的客觀對象系統,地概念裏還分萬物、有針對性的事物等等亞層次;人這一層就是客觀的人“主觀”體系,囊括了天地及其亞層次萬事萬物。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這是對上面闡述的總結,食是動詞,有依賴、依靠、統括等等之義。“時”就是時空之義,物理學的以及現代的物理學的硬核--時空之義,更深刻的那就是天干地支理論。秩序的核心就是時空秩序,這是一切有序的基礎,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基礎。時空安排好了,系統體系運行就順利達成目的。所謂“百骸”,也就是對象系統各部分體系,“理”的含義是順暢地達成目標。運用上面研發設計的五行相生相剋機制,或者按五行相生相剋機理運行事物、事務,則事物的演化就會按既定目標演進,這就是所謂“動其機,萬化安”。到這裏,自然科學最爲抽象的哲學理論,就有一個小節,言簡意賅,包含甚廣,都是提示性的。需要更廣泛的知識作爲配套,程度可深可淺,可以達到具體知識不同程度的指向提示。適應性廣泛,從古代農耕文明初建到現代化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陰符經是陰陽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並沒有直接講述陰陽,但是,充訴着動陽靜陰,涉及顯陽伏陰,陰陽辯證法是其主線。深奧的陰陽哲學,很難讓人理解,最爲關鍵的是實事求是裏,陰陽是不分開的,是兩種性質指稱,簡單的說就是顯和伏、動和靜區分。五行是具體事物具備的特性抽象,結尾點題,時空序是核心中的核心。接下來,闡述的是陰符經理論的要點和舉例繼續闡發。

示申爲神,這裏涉及抽象的天干地支理論。神學原來來自這裏,就是展示施展可重複演繹的自然相互作用過程。普通人不知,神就成爲了密或謎。因此這裏指出“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這裏闡發的是具體的特殊性和抽象的普遍性之間的共性和差別,邏輯學伏藏其間。“不神”也就是常態的知識技術,神正是這種“不神”組合設計而來。而這個“神”傳播到歐洲,就成了信仰。

日月星辰運行,都能用數值圖形表示,這就是“日月有數”。萬物都能夠用數值標識方法確定,叫做“大小有定”。前面是天象知識學問體系,後面是百工、社會管理等等科學技術體系,運用天象週期律建構生成萬世之功的頂級智慧知識體系,“神”的光輝就會照耀人間,這裏“神明”就是前面所講示申,展現和掌握恆久的自然運行知識,所以叫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講的是指陽性特徵,信息相互作用過程。這一段核心是“盜機”,指自然現象作用於人生成自然事物運行知識體系的過程。古代社會,專業的對這些非直接適用知識的研發,是非常困難的,獲得這些知識,用途巨大,會引發不可預料結果。因此,“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固躬”或“固窮”指小心謹慎運用。“小人”則沒有自律,可能傲視他人引來殺身之禍。這裏講到一個伏藏的原理,就是按需求運用,古人遇到大事纔會去打卜問道,求賢若渴,一般時候還是各行其是,小心做人吧!

前面講述的是語言文字的理論,下面就是抽象分例闡發系統理論辯證法的演化或變化要領。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這裏講盲人善聽和聾者善視只是一種舉例,實際是否如此還得商榷研究,但是,這裏顯然不是指善聽和善視,而是爲了闡述後面的很誇張的效果,“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和繼續“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這是說的是系統內在的調整有拓撲的味道,系統內資源分配或能力能量的調配,關閉或暫停某些可以關閉或暫停的系統功能,以利於目標達成。具體應用中,所謂集中力量,經常用到這個拓撲調整。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這裏的核心是詞“死”,意思是主管或者截止。“物”指具體對象。“機在目”講的是觀察或觀察理論。這一段講述的是認知過程,產生於認知對象,認知截止於認知對象,重要點是觀察是否仔細全面。這裏還有個重點就是“心”,並不存在非對象的心,意味着“心”是人與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也包括自身內在的相互作用,那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否定了良心論。“死於物”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讓人們不要畫蛇添足,要意達即止。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這裏接前面權力意識,可以清楚地理解前面爲何使用“盜”字表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信息相互傳遞或交換。這裏的“恩”,是一種情感觀念,本義是獲得好處心生依靠或依戀。“恩”是系統內在心理活動,通過對外界事物比較而產生出的原始原生的趨向性,爲生物特有的特徵。“天”作爲大自然最大的對象系統,“天之無恩”就是一套固定的物理相互作用,裏面沒有依靠和哪一方對哪一方的好處,就如同現代熱力學熱源的定理,自然物理的確定性,這就是最大的好處。人們利用事物對象具有的不變的確定性,人們才能夠有工具製造、房屋建築、農耕體系等等創造和建構,這種不變的確定性,是最大的好處,所謂因果律。當然,古代沒有提及因果律,但是古人知道,這個“恩”字組成,就是因果的含義。因此“而大恩生”。接下來,舉例“迅雷烈風”,也是跟“天”一樣的具有最高級抽象的不變的確定性。“蠢”是拙笨的意思。這一段主要用分例解釋了因果律,也是在接前面“心”的對象信息化特徵,闡述了心理因果律所依靠的基礎,自然物性的不變的確定性。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這裏的有兩概念,一個是“靜”,指平衡態。相互作用進去相對確定的穩定狀態,這就是“靜”。“樂”指非平衡態,就相對比較相互作用有一方面有多餘的力量,所以稱爲“性餘”,意思是:性狀呈現有剩餘或多餘。“至”,呈現或顯現的意思,或帶有極致的含義。“私”指對象系統界限分明的意思,跟現代使用的私字含義相去甚遠,獨特專有就是私。作用抽象性質的客觀存在,這種獨特專有性質,纔有了各種技術組合,所以稱之爲“用之至公”。這裏有助於理解,人們可以任意舉例,皆是如此。這裏有助於理解,人們可以任意舉例,皆是如此。由平衡、均衡概念到極點、極端,“禽之制”就屬於程度不同的機制,控制剋制的力度,“氣”的含義是按功能條件發生相應的反應,一般情形機能運行也是“氣”。這裏特指前面“禽之制”的條件反應機制,而且,是指“制”的機制。此段,講述了三個問題,一個是平衡、均衡問題;第二,講述了極限概念及其極限概念應用;第三講到“制”的程度問題,條件反應雖然沒有在文中敘述,而“氣”概念裏包含了。所謂陰陽氣象,五運六氣等等,需要具體其他理論配合理解。(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