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契訶夫的《苦惱》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苦惱》,講述了生活在俄國社會底層的車伕約納的悲慘命運和苦惱無處訴說的孤寂。

約納的兒子去世後,他內心極度苦惱,他渴望向別人傾訴,他先後遇見了來坐車的一個軍人、三個青年,住處的掃院人、一個年輕車伕,他都試圖向他們傾訴他的苦惱,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傾聽,更別說理解和同情他的遭遇了。最後,他只能把他的苦惱向他的馬兒傾訴:“馬兒一邊嚼着乾草,一邊聽着,還對主人的手呼着氣……約納像着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講給它聽……”

這是一個讀來令人心酸的故事,馬車伕的遭遇令人同情,他的苦惱不僅來自於兒子的不幸去世,還來自於無人傾訴。這篇契訶夫寫於1886年的小說,表現了作者對底層人民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揭露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

讀這篇小說,會讓人聯想到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約納和祥林嫂可謂同病相憐,都失去了至愛親人,內心都極度痛苦,都渴望向周圍的人傾訴,而周圍的人都是冷漠、自私的,沒有人關心他們的苦惱,更沒有人同情他們的不幸。不同的是,《苦惱》的結尾還有一絲溫暖的底色,約納至少還可以向他的馬兒訴說他的苦惱,而祥林嫂訴說自己苦惱的結果是遭到了嘲笑,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在熱鬧的祝福夜寂然死去,遭遇令人唏噓感嘆。兩篇小說寫作的背景不同,但都表現了作者對普通人的關注與同情。

對普通人的關注與同情,是一切優秀藝術的底色。《苦惱》曾被托爾斯泰列爲契訶夫“第一流作品”,而被譽爲“英國的契訶夫”的卡特琳·曼斯菲爾德本人對契訶夫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曾在1921年寫的一篇札記中寫道:“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付之一炬,只有這篇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周春梅老師說:“這位偉大的作家,哪怕只有這一篇短短的小說傳世,也值得我們奉上最高的敬意。”可見這篇小說極大的影響力與感染力。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中,比較這類關注普通人生活題材的小說,比如《苦惱》、《哀傷》、《萬卡》等,無論是內容還是手法,都堪稱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值得反覆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