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大了,事就小了

從小就聽過一句俗語“宰相肚裏能撐船”。只是按照表面意思的理解是說一個人心性大到都能放得一隻小船。這句話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關於王安石的。總之就是讚揚一個人心胸寬廣,氣量大。

小時候爲一點不值得的小事氣哭,也總會有父母和大人用這句話去安慰和鼓勵。

然而,對所有東西的理解似乎都要經歷一個親身實踐的過程。否則那句話就僅僅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而已。理解它的精髓必得經歷世事的沉浮,歲月的摧殘和精神的磨鍊。

總是害怕生活或者工作中出現問題,特別是不在計劃之內的事情。總覺得人生就像在打小怪獸,打完了一個還有一個,打得越多,自己升級了,小怪獸也跟着升級,更難對付了。

一想到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被安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喘氣的工夫,就會覺得疲憊,精神上的疲憊。週一要寫好一個總結報告,週二要把幾百個人的數據交給財務,週三要準備一個會議,週四除了工作還要參加一個演講比賽,週五要去拜訪一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朋友,週六要幫助孩子完成一個實踐作業……日子彷彿就在種種類似的忙碌中循環往復着。

中年人的世界,似乎一睜眼就是滿世界的問號在等着人去給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理智上告訴自己每打完一個小怪獸自己的能量就會增加一些,就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更勇猛的怪獸,解決更難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內心並沒有那麼積極。更直接的感覺是覺得很累很累,很多事情並非自己想做的,願意做的,喜歡做的,只是不得已必須要做的。一想到每天要把很多的精力用在那麼多自認爲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覺得人生就像苦海,而且還無邊。除非等到離開這個世界,才真的解脫了。

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悲觀和消極,不禁爲自己這樣的人生觀而唏噓不已。人生,說起來是那樣短暫,如果整個人總是被不斷地生活和工作問題所捆綁,所煩憂,所患得患失,那樣當我匆匆走完這一程的時候,回首望去,一定會悔恨沒有珍惜那段不會重複的時光,不會再遇見的人和事……

恍然醒悟過來,人生就是要去趟過一條條河,翻越一座座山,如果以此爲負累,那人生還有何樂趣可言?我該去享受這個過程,去趟河的時候記得用心傾聽水流潺潺流過的美妙,翻越山的時候記得去欣賞開滿山坡的野花。不要那麼慌亂而焦慮地去趕路,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反正終點就在那兒,緩一些,靜一些,便能在通往“死”這個誰都無法逃脫的終點途中,去開闊視野,去享受美好,去修煉身心……

我常常這樣暗示自己。

我也常常困惑爲何我害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很坦然地接受人生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組成的,那纔是活着的意義所在。是我不思進取?能力不足?害怕麻煩?畏懼挑戰?閱歷不足?或者是對自己有所期待,便有所懼怕?我想都有。“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這樣的豪言壯語裏有着多麼豪邁的氣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越是趟着生活的泥水往前跋涉,越是能夠理解這種精神的珍貴與偉大。而我卻絲毫未能汲取。

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一位喜歡的老師解說《莊子.德充符》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魯國的王駘是一個斷了一隻腳的人,但是跟隨他的弟子人數可與孔子相比擬。弟子常季不解,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說王駘是一位真正的聖人,連自己都想成爲他的學生。因爲王駘的精神是遨遊在蒼茫的宇宙之間,他看待自己斷掉的一隻腳就像看待一塊落在大地上的泥土。他一直在修煉自己的德行啊,所以才能不懼殘缺,超凡脫俗,大家也都樂於跟隨他。

忽然得到一些獨屬於自己的啓示:人和世界並不能脫離而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和世界發生聯繫的過程。解決越多,和世界的聯繫便越緊密,人在這種緊密的關係中才會更加安心,踏實。

想到王陽明年少時爲了體驗“格物致知”,對着院落裏的幾叢竹子不眠不休,最後也並未“致知”。唯有經歷,唯有動態地去參與這個世界,人才能獲得真知。

而這個動態參與的過程即是修心的過程。修心,讓內心更安寧,更沉穩,更勇敢,更強大。心大了,事情自然就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