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鄉土情結

鄉土,在百度詞條裏,指的是家鄉的土地。也借指家鄉,名俗。但我所說的鄉土,是我家鄉的泥土,實實在在的土、塵土,灰。

我出生在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一個小縣城。我的家鄉沒有青山,沒有綠水,屬於平原地區。

平原是什麼?就是沒有天塹,沒有險途,只有一望無際的土地。

我是在土裏長大的。幼時的記憶裏,鄉下到處都是土。住的房屋的用土坯蓋的,院子是土院子,家門口的路是土路,種着麥子、玉米的莊稼地是泥土地,就連家鄉的特產——泥塑,也是和土有關。

我從不懷疑泥土於家鄉的忠誠,好像它們與生俱來就是和家鄉人融爲一體的。村人們也都習慣了一輩子都與土坷垃打交道。

記得那時每家每戶門口都掛着一個布條撣子(專門用來拍打身上灰塵的撣子)和鞋刷。外出歸來進門的第一個動作是要用這個甩打掉灰塵,然後再刷鞋,因爲擦的乾乾淨淨的鞋穿出門走一圈就一層土,下雨天還會變“泥鞋”。

每逢三月天時,鄉下的風很大,因爲是平原,也沒有什麼遮擋,到處都是塵土飛揚。像極了歌詞裏描繪的:“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這些,是在城市出生成長的人不能理解的。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我們家蓋了新的磚瓦房,院子也全部都用紅磚鋪了地,這樣土好像就少了很多。

初中時,成績優異的我獲得了我們縣上一個日本人設立的獎學金,只有兩個名額,我是其中之一。我永遠忘不了去城裏領獎的那一天,那些城裏中學的幾個女生當我的面說:“成績好有什麼用 ,可惜穿的那麼土。”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討厭家鄉,討厭土,我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離開這土土的地方。

長大後,我到了城市生活。我終於不用接觸泥土了。出門都是柏油馬路,哪怕是走一天皮鞋也是乾乾淨淨的;進門就換室內專用拖鞋,地板擦的亮的都能照見人影;就算是去菜市場買菜,也看不見泥土,所有的菜都擇的乾乾淨淨擺的整整齊齊。同樣 ,我也學會了對服裝的精緻搭配,再也沒人會覺得我穿的“土”了。

至此,我以爲我已經脫離了家鄉的土,卻怎麼也想不到它會換個方式又來到我的身邊。

那時,我感情受挫,換了工作也換了城市。不曾想剛到新環境嚴重水土不服,上吐下瀉。母親聽說後馬上從家鄉趕過去,除了大包小包的土特產,她還帶了一小袋家裏的泥土。母親說,你別小瞧了這些泥土,老早很多人出遠門前都會帶上它在喝水時放一點進去。只要是喝了浸潤過家鄉泥土的水,再嚴重的水土不服都能治好。母親對這個深信不疑,她堅信我是離開家鄉的泥土太久了。

那幾天,母親每天給我做家鄉的喫食,我覺得自己喫到了世上最美味的珍饈。於這個偏方,當時我並不相信這種土方法,但又不好違拗母親,我還是強忍着喝了下去。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母親的精心照顧,不久我就痊癒了。

另我沒想到的是,家鄉的泥土會以這種形式和我再次產生交集。

我的女兒和兒子都是城裏生城裏長,算是真正的城裏人,寒暑假我會帶他們回鄉下看看我的父母。說來奇怪,我女兒只要一回去,腳底心就會過敏長疙瘩,又疼又癢,吃藥塗抹藥卻一點都不管用,最後,還是被母親的土方法治好了。母親讓她脫了鞋襪,赤腳在有泥土的地方踩着走,就這樣踩了幾次後就奇蹟般再也沒有過敏了。

從那時起,我開始感受到了家鄉泥土的神祕。

我覺得它蘊藏着一股強大的力量。我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家鄉,家鄉那麼多土哪裏來的呢,是風吹來的嗎?

家鄉的泥土,是自然的產物,是大地的元素。土地裏孕育了糧食蔬菜,滋養了萬物,哺育了我們長大。

離開了故鄉的泥土,我們只能接受生活的種種磨難。時間固執的改變着一切,但家鄉的泥土卻從未改變過。是家鄉包容了我的一切。

泥土屬於家鄉,家鄉也終歸於泥土。

塵歸塵,土歸土。不惑之年,踏上家鄉的土地,我感到了安心,踏實。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家鄉的泥土情。

我想,若干年以後,我會把自己交給家鄉的泥土,在泥土的深處皈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