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崧舟《美在此處》閱讀記錄(一)

我用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王崧舟老師的《美在此處》,因爲之前讀過一點點孫紹振的《文學本文解讀》所以讀王崧舟老師的《美在此處》不難理解,也許是我妄自菲薄了。現在就其書中的內容做一點我個人的反思和體會。

第一講:語文教師如何細讀文本內容

在這一章裏,王老師給大家梳理了八種進入文本的方法:

1.直面文本

2.字斟句酌

3.感同身受

4.比較品評

5.擦亮語言

6.想象還原

7.尋找縫隙

8.開掘意蘊

除了王老師給大家梳理的這八種方法之外,我想和大家分享兩點我個人解讀文本的祕訣。

在談個人感受之前,我想有必要和大家交流一下文本的定義:文本是西方文學理論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定義,簡而言之就是指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從文學角度說,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統含義的一個句子或多個句子的組合。

當我們說到文本的時候會馬上聯想到另外一個定義作品,文本與作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文本強調是的語言文字及其表現形式本身,正如羅蘭巴特所說作家已死,就是當作家創作完這部作品的時候,他就失去了意義,而作品恰恰相反更加強調是的作者的風格和創作背景。所以,當我們談及文本的時候,意味着我們就要忘掉作家。

我和大家分享第一點就以“空”的狀態走進文本。

當然這個“空”是一種相對的空,不是絕對的空,因爲我們既然能讀文本,就表示我們認識很多字,有基本的理解能力。我說的“空”是之大家要忘記我們之前大腦中已有的對文本的一些頑固的認識,帶着初次與文本相見的心情去讀文本。只有做到了頭腦中對文本“空”的狀態,我們纔有可能發現文本新的東西。

我也舉個例子吧!

比如當我說到《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一提到大家都很熟悉。很多老師都把這首詩作爲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歌教給學生,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頭腦中已有觀念就會導致我們看不見文本的內在形式。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 宋 ]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首詩歌最大的妙處是借美景挽留友人的送別詩。不看詩歌的題目,我們或許可以把這首詩理解爲是一首描寫西湖風光的詩歌,但是題目中卻有一個"送"字,表明這是一首送別詩。它與其他送別詩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的表達的含蓄和委婉。詩歌起筆不凡,“畢竟”這樣的表達,好像是有前提的,如果還原當時送別的場景,友人要走了,你與友人分別說:“畢竟還是西湖啊!”這有一點什麼意味在其中呢?所以作者西湖的美景不是目的,目的是挽留。再看詩歌最著名的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如果你能帶着“空”的狀態閱讀文本你就會思考一個問題,這裏的“天”“日”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大家再想想,當時宋朝的首都已經遷至杭州,杭州就是天子的腳下呀,天子腳下的荷葉都是無窮碧的,荷花都是別樣紅,更何況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啊!你怎麼捨得離開這裏呢?這難道不是對友人的挽留嗎?

雖然便面是在寫西湖的美景啊!可字裏行間無不表達着對友人的挽留和分別之情。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二點:帶着好奇心進入文本,纔有可能提出一些新問題。

如果我們對本文已知的太多,對一篇文本就容易失去了興趣,無論你如何做都是無法真正走進本文。所以我們必須保持一顆好奇心走進文本,才能提出一些新問題。

舉個例子:

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藏戲》第五自然段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一座橋,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繮般的激流中,許多涉水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爲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大家讀這一段的時候有沒有提出什麼疑問。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爲民造福,爲什麼引來了一陣鬨堂大笑呢?大家鬨堂大笑中包含了什麼意思呢?有的人可能嘲笑唐東傑布自不量力,架橋需要錢財,而你一無所有你拿什麼架橋呢?即便是有了錢,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你又如何抗衡呢?就是這個詞語引發了我對後面故事的好奇和對唐東傑布的敬佩之情。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梅花魂》

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裏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

《梅花魂》這篇課文也深受很多老師青睞,因爲這篇課文抒情味道很濃郁,但是很多老師就是體會不出那個情感來,而最終把一堆概念告訴給學生,也沒有激發起學生的深層情感體驗。我在讀這篇文本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句話:“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裏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是啊,我也隨着作者的心好奇起來,外祖父爲什麼發這麼大的脾氣呢?繼而我對文本其他幾件事也產生了好奇,外祖父讀唐詩怎麼還落淚了呢?當文中的我要回國的時候,外祖父把自己最寶貴的墨梅圖送給我?這些疑問就猶如層層剝繭一般使得抽象的情感華爲具體的內容。我和學生帶着這些疑問走進文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