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話幾段


一、經歷


常思我是誰

也問誰像我

看天地萬物皆爲客

聚散盡歡顏

日請月來影歡喜

月離日出影不留

風動塵起變沙場

沙沙塵塵皆有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

笑數看客

自己皆在其中


二、共振


敬天愛地

尊重季節變化

感恩成長的收穫

天地一心

萬物一體

我與宇宙在一起


三、說畫


跟西藏的唐卡大師交流,得知大師都是把佛或菩薩的眼睛放在最後,他們對最後這“點睛之筆”的神韻創作可謂傾注了全部心力。畫要畫出神,詩要有言外之味。古代藝術論爲:含不盡之意見在言外。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韻”等等。有形易描摹,無形難畫出。中國藝術追求“不似似之”。太似則呆滯,不似爲欺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於有無之間,斟酌於形神之際。

當然,這一理論的關鍵並不在像與不像上,而在如何對待“形”的問題上,以神統形,以意融形,形神結合,乃至神超形越,這方是一個藝術家所應做的。


四、話音樂


聽話聽聲

鑼鼓聽音

聯覺反應

唯音樂不能造假

沒有強烈的期待

就沒有強烈的感動

對音樂的期待

是對下一個音的期待


五、說認知

不知身在此山中的妙處與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法。

花草多不易長期發展,所以要定期清理,否則容易內卷。

有些方法論是可以複製的,但思想認識依然有很大不同。既使搬來也要通過大腦的重新整理與思考,吸取爲我所用的纔好。

達到認知的高度是靈魂的飛昇與肌體的放鬆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