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 唐詩藝術-17

05 唐詩的立意①

立意,是詩歌、散文及一切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意”就好比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的靈魂。能不能把意“立好”“立高”,直接關係到這篇作品的成敗。

我們平常寫文章,要表達一個主題思想,比如,“你想解決什麼問題”“你想說明什麼問題”等,所有這些,都是“意”。“意”在文章中常常起到一個“統攝”的作用。假如你在行文之前蒐集了很多很好的材料,但如果沒有“意”把它們貫穿起來,那這些材料也只能是一些散落的、沒有靈魂的材料,僅此而已。所以,能不能立意、能不能把意立“高遠”了,對所有的“作家”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量。

古人對立意,那是非常重視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大儒王夫子就曾在他的《姜齋詩話》裏有過這樣的表述:“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爲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這段文字的意思很明確,意即所有的詩歌/文字的創作,“意”都是不可缺少的。沒有了“意”,這樣的詩歌/文字就相當於是一羣烏合之衆。

“意”在古時候,它並不是統一的、單一的,而是有所分別。“詩歌”中的意和“散文”中的意,肯定是有所不同的。散文的“意”更多的是表達一種認知、一種理念。而詩歌的“意”除了需要表達這樣的認知、理念外,它更多的是要表達詩人的一些思想感情,俗稱“詩歌的情意”。需要表達詩人對人生的體驗與感悟。優秀的唐詩,往往是把“意”隱寓在形象的畫面中,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去體驗。

比如,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有一個情節,說的是“黛玉論詩”。其中有這麼一段: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

這段話語,特別強調了“意趣真切”。何謂“意趣真切”?就是讓人在讀了作品之後,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篇非常有名的唐代作品。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秦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悽悽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很顯然,這首《黃鶴樓》上半篇,也就是前四句,完全是以六朝風味的古體詩的形式出現的。特別要注意的是,“黃鶴”一詞在三句中出現,這在格律詩中,是堅決不允許的。而到了下半篇,詩句就完全“律化”了,成了“標準的律詩”。

這首“半古半律”的“另類詩”,贏得了古今人們的喜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這首詩把古往今來的時空變幻,都容納在這短短的五六十個字中。登高遠望,歸思難收,最後這一縷鄉愁融入到煙波浩渺的江面之上,,讓那縷愁緒隨着江波盪漾開來。讓讀者在讀了這樣的詩句後,能自然而然的體驗到作者當時的那份心境,從而產生一種心靈的震動。

可以說,這是唐代詩人的一種“習慣性做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