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長平之戰

今天我們來說說歷史上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你知道趙國是怎麼敗的嗎?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先秦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秦、趙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投入的兵力高達百萬以上,光決戰時被圍困的趙軍就有40萬人之衆。而想要把40多萬趙軍完全圍住,秦軍至少得有40萬—60萬人,甚至比這更多。戰爭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趙國慘敗”,前後損失軍隊達45萬人之多。

爲什麼趙國慘敗至如此地步?

有一種說法,是因爲趙括,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貿然出擊,最終導致全軍覆沒。不過我以爲,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了,但這只是戰術層面上的失誤。

那趙國在“戰略層面”有沒有失誤呢?有!而且有很大的失誤。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趙括最終的戰術失誤,是趙國整個戰略失誤中的最後一環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整個戰爭的大致過程。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地區,孤立了上黨。而韓王爲請求秦國退兵,就讓上黨歸附於秦國,但上黨全國的官民不願意。只是上黨打不過秦國,唯一的出路便是投靠鄰近的趙國。

這一消息傳到趙國,趙國上下意見分爲兩派。平原君支持接納上黨,畢竟一郡之地17座城池,面積也不算小。你看平時要攻打一、二座城池都非常費勁,現如今天上一下子掉下17座城池來,不要白不要。但是平陽君一幫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爲,秦國經年曆久纔拿下野王、隔絕上黨,眼看上黨唾手可得,怎能讓趙國白撿便宜?平陽君認爲,接受上黨的最終結果便是惹火燒身

但趙王和平原君經過認真盤算,覺得秦軍也沒什麼了不起,“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於是就讓廉頗駐守常平以待秦軍。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爲了“戰勝”,而是爲了“守住”。趙國認爲秦國只要一時半會打不下上黨,自然就會退回去。——這就是趙國的第一個戰略失誤。爲了一郡之地的小利,貿然把國家拖入到一場“準備不充分”的戰爭當中。

果然秦軍沒有立刻反撲,而是先繼續出兵韓-國,並在韓-國邊境屯兵以威懾之。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舉出兵趙國,並以王齕爲將進攻上黨。而長平離上黨雖然較近,但畢竟上黨在西,靠近秦國。而長平則在上黨東面,廉頗在長平是守不住上黨的。事實是,王齕沒費多少力氣就佔據了上黨。可以說,上黨沒在趙國手裏捂多久。

當然,如果王齕打不贏廉頗,上黨照樣保不住。於是戰爭就進入了第一階段——對陣階段。

在這個階段,廉頗和王齕一共交手三次,結果是廉頗三戰皆敗。

第一次是象徵性接觸。一小隊趙軍接觸和遭遇了秦軍的斥侯,結果趙軍裨將戰死,而秦軍只死了幾個偵察兵。第二次是王齕與廉頗的正面交鋒,結果廉頗戰敗,損失了四員都尉,和兩個關鍵性要塞。可別小看當時的都尉。當時的都尉大約相當於後世的“萬夫長”。此戰之後廉頗便據守前沿據點不出,王齕發動強攻,不僅又斬殺了廉頗兩個都尉,還佔據了側翼據點,廉頗無奈只能退守到防禦更堅固的東岸地區。這下王齕也暫時沒了辦法,只好屯兵對峙。

於是,戰爭便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

這個階段,戰場上沒啥可說的。廉頗堅守不出,而王齕面對高牆深壘也沒什麼好辦法,雙方就這麼一直對峙下去。這一對峙不要緊,可幾十萬大軍在前線,這後方受不了啊!以每人每天兩三斤糧食計算,日消耗就是百萬以上。這對秦國和趙國來說,都受不起!過去我們總認爲廉頗“固守”是上策,因爲秦國耗不過趙國。但實際上完全錯了。此時的趙國,只有河北、山西北部一帶,領土狹小不說,還沒有像樣的農業基地,只有河套平原的一角。但是秦國不一樣。秦國有關中平原、成都平原,還有西戎之地,甚至還有都江堰這樣偉大的水利工程。如果拼軍力,那趙國就更不是對手了。

所以趙王一方面不滿於廉頗的兵敗退守,另一方面又實在沒啥好的辦法。而且,連趙王自己都知道,“秦不遺餘力,必且欲破趙軍”。於是趙王就出了個昏招,“求和!”但當時就遭到反對。這些反對的人認爲,這個時候,魏、韓、楚等國都在觀望,如果趙國首先議和,這些國家就會認爲趙國“支撐不下去”了,他們就會倒向秦國。說白了就是,“戰場上打不贏,你怎麼談都是白談”,而且還讓所有人都知道咱們趙國“支撐不了”。結果趙王不聽,非要和談。秦國將計就計,把和趙王和談的事公佈了出去。這下子,趙國在“國際上”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接下來,到了戰爭的第三個階段——決勝階段。

趙王支撐不下去,又求和不成,那就只剩下“孤注一擲”這一條路,力求速戰速決,但廉頗又不同意趙王這麼幹。於是秦國就又幫趙王添了一把火,派人散佈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其實此時,秦國人也不知道趙括到底是個什麼水平。但只要趙王把趙括換上,就說明趙王已經下定了和秦國決一死戰的決心。

果然趙王入坑了。他不顧衆人反對,堅持換下了堅守派的廉頗,換上了年輕的趙括。趙王這一換將,秦軍立馬就捕捉到了信息,祕密換下了王齕,讓善於打硬仗的白起上陣。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括主動出擊,而白起先是誘敵深入,後又切斷趙括後路與糧道,包圍了趙括大軍。同時秦軍爲了把趙括與趙軍的主力圍死,把國內剩下15歲以上的男丁都派到了前線。最後趙括突圍戰死,趙軍全軍覆沒。長平之戰就此結束。

所以說趙國的失敗,戰術是次要的原因,而戰略上的錯誤纔是導致其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本來想佔個便宜,結果卻把老本都輸掉了。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趙王的愚蠢,那可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因爲每次在戰略選擇的關鍵時刻,他都選擇了錯誤的選項,最終導致趙國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