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把对抗转化成合作呢?

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总会遇到有人和你意见相反,互相对抗的场景,我们应该怎样把对抗转化成合作呢?


第一个模式:逆向思维,反对不如结盟,和“敌人”做朋友。

在工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合作起来很简单,也有些人相对困难,还有些人,看上去压根儿无法合作,甚至似乎对着来。

遇上第三种,正面对抗不仅会造成两败俱伤,也违背了职场共赢的原则。在这个时候,不如先给予,先把诚意和价值最大化传递给对方,缓解对抗的紧张情绪,当对立的局面被开,合作也就有了可能。


第二个模式:开放思维,求同存异,接受差异化合作。

三观一致不是非要有着一模一样的爱好兴趣,而是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理解幷包容对方的不一样。

你喜欢看电影,他喜欢打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你喜欢看电影,他却说看电影就是为了装文艺,嗤之以鼻,这才叫三观不合。

第三个模式:共赢思维,用同理心找到双方利益共同点

      真实职场的大多矛盾和对抗,一方面是利益,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尤其是没有恰当把握自己的情绪,或者误解别人的情绪。

      卡尔·罗杰斯最早提出“同理心”的概念,是指: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同理心,分析对抗双方的矛盾点和对抗的真实原因,能够找到自己和对方的连接点,合作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

          比如:或许对方觉得你能力和经验都不够,拿你不当回事,或许你的存在或所做的事,对对方的利益构成了威胁,更或许就是单纯对你不服气,看不惯你的某些言行。

      转换思维,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往往会发现对方的情绪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在比较和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常会认为他人的失败才能带来自己的成功,于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入竞争一一这是典型的“你输我赢”的刻板思维。

    史蒂芬·柯维很早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了获得公众领域成功的3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每一个都需要他人的配合。

      职场是一个双赢的地方,个人能力再强,也需要学习合作。即使“同理心”永远无法达到完完全全的共情”,也能让我们换一个更多维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一种更可行的方式解决矛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