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有多重要

看这篇文章前,也许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发文字信息的时候会不会附带表情或者表情包。

我会,而是基本上每一分钟内的信息都有一个或多个表情。为何如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收到信息的对方能够瞬间领会我“说”话时的喜怒哀乐吧。

发文字信息,这在如今看来,应该是百分之八九十有手机的人都会的操作了。就连我的妈妈,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且后知后觉进入智能时代的农村妇女,也从最开始只会发语音,慢慢也学会了打字。

可是文字毕竟是需要揣摩的,这是我教语文时经常做的事情。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作为读者的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试图揣测别人的内心世界。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猜透啊。

比如这样的话,你读读——

虽然结束句称呼用的是“您”,但多多少少带着点质问的语气吧。这个学平险,是每学年初保险公司委托学校代为收款150元购买的,学校把这事交给了班主任。钱不多,家长也普遍不会多纠结,而是保险本就是保平安,最关键,这是班主任通知的,虽说是自愿,可是班主任说了,那就看在班主任的面子上也得买。谁也不会认真去读条款,可是问题就来了,这个孩子意外磕伤缝了几针,钱花得不多,家长想起来有个保险可以报销,要交的各种材料都递交上去之后,对方说有个200免赔的条款。于是家长问,“您怎么说呢”。

我怎么说,我也才知道有这么个鬼条款呀!果然,没人能玩得过保险公司。

家长这段话,没有表情,我想怎么理解都可以,要不是我知道这位妈妈是一个温柔的妈妈(可是他家爸爸我未曾打过交道),我都要确信,这就是来找茬的了。这时候,我若是还回一段文字过去,下一秒,也许我就要被投诉了。所以我果断回复语音信息,告诉她我们家娃缝针用了一千多,因为是在私立医院,最终也没获得任何赔偿。这些隐形条款,我也没有办法。

最后家长也明白了,“那也没办法咯”。

今日想起这事,纯粹是因为看到一个播主分享的一件事,老师来“告状”的事。这是一位深谙心理学的妈妈,经常会分析一些自己的亲子教育事例供大家参考。她就说到了孩子班主任这条没有表情的信息,谈到了应该如何去解读,最后的结果跟家长的内心世界、解读方式都有很大关系。有人读出了老师关心孩子,有人读着觉得老师在暗示孩子不好。

我应该也发过类似的信息,不记得当年有没有加上表情。但是现在的我再去发,一定会在“理想”二字后面加上一个“捂脸”的笑,表明说这番话时,我的情绪不是生气,不是告黑状,而仅仅是跟家长陈述事实、探讨解决办法。

所以这位播主很平静地思考过后,给予了回应,这应该是所有老师最期待看到的答案!

现在我用得最多的表情是笑,各种笑。最爱的是微信上那个咧嘴大笑,估计是它弥补了我生活中因为牙列不齐不敢大笑的缺憾吧。我也希望,每个人的对话都能在笑中开始,笑中结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