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家”词,别样人生味——读《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

“半生靡丽半生忧,跌宕起伏写传奇。”品读陈祖美老师在新作《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封面题写的两句诗,再回顾陈老师在作品中对易安居士流传于世的诗词的解读,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潜滋暗长,一扇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过往的窗子随之慢慢开启。

李清照三个字写进中国的文学史,是以她在中国诗歌变体词的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李清照其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除了归功于她留存于世的经典作品,还有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气质风韵。出生在诗书礼仪之家的大家千金之所以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要得益于经典作品的牵线搭桥。时间永是流逝,但经典永流传。不过,在时间的淘洗中,世人对经典的品读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占据的社会视角不同,文化涵养的程度不同,对作品觉解的程度就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被时代湮没的资料“重见天日”,这为后人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前人之作,还作品之真面目提供了确凿的依据。继之,那些一度被误读后形成固化的、已成定论的结论随着新出现的研究成果的佐证而被否定。

当然,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风物和文化现象的认识与研究都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随着各种沉寂的物什证据生命的唤醒,后之览者对其真相的还原将会更加接近真实。对李易安不同时期所做诗词的解读品味,尽管不同的读者从中可以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但是总体来说基本上与作品本身所蕴之意、所寄之情是吻合的。不过,对于一位身处乱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漂泊状态的相门千金作品的品读,因受复杂因素的影响,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者对当时所作跳出当时生态环境的限制,用现代人的视角观照,可能会读出更多现代的意义。下面遴选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以陈老师的解读为蓝本从现代的视角重新进入作品的内部,感受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内蕴和炽烈的才女情思。

《分得知字韵》:“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该诗是李清照进军诗坛的处女作,是正值芳龄——十六岁时所著。短短的二十字,用语浅显,但是包蕴的思情却是丰富蕴藉的。如果从字面上看,语言直白,思想一般。但是,如果把诗歌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成长环境关联起来,再透析诗中所用的典故,诗歌的意蕴就变得丰赡起来。“缄口”句非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之意。此处用“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的典故,意指不求闻达、闭口不言而已;“说项斯”句用项斯以诗卷拜谒国子监祭酒杨敬之的典故,以此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像杨敬之那样德高望重的人为自己“说项”,隐含着对曾为自己“说项”的文学长辈晁补之等人的怀念之情。一首开启诗歌王国大门的短诗,不仅包含着十六岁少女的情思,也深蕴着诗人的心性,同时也可以窥见小清照饱读诗书,并读以致用、信手拈来的才情。

同样,两首同词牌的《浣溪沙》是清照回忆自己十五六岁至十九岁这段时间生活所做。对李清照而言,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她一生少有的快乐时光。这不仅源于自己正处于如花似锦的年龄,更包含着自己生活环境的富贵悠闲。而彼时上元节李清照与侍女游玩相国寺的一段奇缘,在正处情窦初开的李清照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而当时的体验更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且时时给自己带来甜蜜回忆的。陈老师在书中如是描述:“她正在向侍女比比画画讲解诗牌的含义时,突然全身有一种异样之感。瞬间向另一贵近之处一扫,但见迎面射来一束炯炯有神的目光。这时她早已稔熟于心的‘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的诗句,差点儿脱口而出。定神一想,顿感羞云遮面,急忙拉了一下侍女,躲开这双大胆投来的凝视目光。此后诸般新奇景致她再也无心观赏,思绪和眼神都陷于慌乱之中。在回府的路上,她佯作困乏,闭目而思,连日来的盛世美景,固令其触目难忘,更难忘的是那双大胆的炯炯清眸......”良辰佳日的深情回眸定格在少女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成为浸润她前半生诗词作品的一泓清冽甘泉。而这段曼妙的撩拨起少女情愫的经历成为李清照食不甘昧、辗转反侧的创造触动点,泛化成情真意切的文字,随之成就很多佳作名篇。而李清照的怀春之什、伤春之词,不单单书写在曼妙的年龄,可以说是直至终老。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首短词描写的是衣食无忧的李清照暮春时节独自一人在庭院悠闲打秋千时赵明诚突然造访时的情景。上片侧重表现李清照尽情荡秋千,下片侧重描写见到赵明诚时的情态。大家闺秀纤纤小手因紧紧攥着秋千索被勒的又脏又疼,加上剧烈运动,汗水浸透罗衣。气喘吁吁的她懒得把脏手洗干净。正在她以一幅慵懒的神态歇息时,突然赵明诚造访,慌得她跑掉鞋子,穿着袜子藏在半掩着的门后,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当定睛一看,来人原来是曾经在相国寺与自己“目成”的那一位。偶然的邂逅,今天近距离细端详,“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怎么不让李清照心旌摇荡。一首反映待字少女心态的秋千之阙,有人物,有事件,有场景,有动作,有情态,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李清照情愫绽放的状貌。细细品读玩味,其情、其意仍然让人产生美妙的遐想。

相较于前面几首诗词,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精致之词。之所以为人所熟悉,一方面源于她选入教材,一方面归因于该词清新灵动又充满情趣的风格。作为一首“锦囊词”,赵明诚读过之后给予“此稿笔记几可乱争,实则并非苏书真迹,一女界诗豪所为耳”的赞誉。赵氏的评价固然多少带有“爱屋及乌”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是仔细品读该小令,确实与李清照词作的主体风格——婉约不同。“唯其有丈夫之气、文士之豪,李清照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在她现存的全部词作中,不仅没有那种‘雌男儿’笔下的脂粉气,有些还可以划入豪放之列......《如梦令》又名《酒兴》虽是小令,但景象开阔,情辞酣畅。作品的豪迈之气,固然与作者的气质有关,但气质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壮阔的齐鲁山川,为词人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思的前提,涵育她的胸襟怀抱。”依据陈老师的观点观照词作,小令的选词造语没有任何娇柔的藻饰,外溢出“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兴味,而从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语间流淌出来的是那种“天籁”与“人籁”浑然天成的情意,更见词人沉浸于自然风物之中,氤氲在自然气韵的自适与惬意。体物、记游、抒怀浑然一体,把词人那种投身自然、钟情山水风物的童心和志趣,与其壮怀激越的情感形象的呈现出来。而通过浅近的语言,一幅充满情趣的场景浮现在脑际:天色渐渐暗下来,置身造化所赐的美景中不觉自失沉醉其中。当小舟在黑暗中漂离航道、误入荷花丛中时,在万籁俱寂而又空阔的水面上,猛然听到一群水鸟“扑棱棱”地惊飞四散,刹那的惊悸之余,又会让人感到多么欣喜有趣。

不可否认,如今品读该词,再参照陈老师的深入浅出的阐释,对这首学生时代所学的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当然,原先那些带有误导性的鉴赏得出的结论也得到纠偏。同样是一首李清照所作的妇孺皆知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果按照陈老师研究的成果进行互释性品味,仅从“晓来风急”与“晚来风急”的“晓与晚”的“差之一字,谬播千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的可贵,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经典“衍、脱、误”对后世造成的危害,更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严谨治学精神的可贵。至于如何还原“晓来风急”句对品鉴《声声慢》的真兴味,唯有进入词作的内部,慢慢涵泳方可实现,这只能待下文娓娓细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