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给教师的建议》30阅读笔记

阅读摘抄:

        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现和深入的作用。

      首先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天普遍原则。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是他们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

        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战展。思维的源泉要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

      第二: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

        早在 一二年级就逐渐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他。

        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

        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

        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因为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抓到抽象思维,但学生对抽象思维却丝毫没有准备。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运用直观性原则时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的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阅读感悟: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会运用直观性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专注度。但是对于使用这些手段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并不是很明确。直观感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抽象的概括上来,最终要总结出一般规律,以便举一反三为我所用的。今天的阅读,让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一点,甚是欣喜。

        小学阶段,直至中高年级,语文的课文书写还是要以大量的具体感受为素材,通过五官充分地来感受自然与生活,不断的积累素材。从而从直观的素材中窥见生活中包含的点滴美好和生活哲理。在观察与思考中,总结前行的动力。

        就如低年级的《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中年级《陀螺》一课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高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告诉我们批评和表扬在人生的路途中同样重要一样。

          每一篇文章的素材都来自于日常的生活,都来自于生活的实践。让孩子们多多的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的生活尽量的丰富起来,丰盈起来,为孩子提供一个适于发展和成长的环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