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與文化隨筆

對於中國人,食物的意義絕不止步技法,一旦疊加了家的意涵,食物便進一步打通中華文明的經脈,推開了中國人心靈世界的大門。

在西方傳統文化中,飲食會被看作是世俗的,人每天都要喫飯,而喫飯滿足的是純粹功利和物質上的需要。中國人的飲食規則大不相同。在中國人看來,飲食既是對生命歡樂的領受,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寄託。中國人眷戀一茶一飯的光暉,既然生活,就要有滋有味。西方的宗教節日經常要求禁食,而中國人每逢傳統節慶,則是要通過食物來展現勃發的生命力。

烹飪的原材料更多屬於自然範疇,差別不大,但烹飪的技法與調味料的選用更多屬於文化範疇,背後凝結着生活觀念與信仰的傳承,它會勾勒出故鄉在我們胃裏的模樣,讓我們對一種食物產生超越飽腹的體驗。

阿城說: 我們的思鄉病,其實就是思童年的飲食。這是因爲人的消化蛋白酶,受兒時飲食的影響,對外面的食物消化不良。對於久別家鄉的遊子而言,再沒有故鄉的美味能夠激活童年生活的美好,

文化也有“蛋白酶”。比如,母語就在制約着你的思想方式,由此產生了對其他文化的不適應。消化蛋白酶與文化共識體系的語碼特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