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路隨筆

愛因斯坦獨行之路常與別人的道路發生交錯。他有自己的朋友圈:上大學時,他有位好朋友格羅斯曼,備考時會把筆記本借給時常翹課的愛因斯坦,後來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相關論文,前言中有這麼一句:感謝我的朋友、數學家格羅斯曼博士。愛因斯坦30歲時,還沒有固定職業,好友居里夫人寫了推薦信幫愛因斯坦在大學謀得教職。後來,居里夫人因情感問題遭到法國媒體的“討伐”甚至衆叛親離時,愛因斯坦與她通信,提供支持。

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比我們想象的關係要緊密,他們個個都是天才,個個光彩奪目。這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愛因斯坦的身邊有居里夫人和羅曼·羅蘭;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都畢業於意大利的美第奇學院;盛唐的詩人彼此之間常有來往。歷史上的天才並不是均勻分佈的,他們的出現更像是井噴。

天才聚集如英國工業革命早期的月光社成員,是一個具備一定場域的圈層結構,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而常人僅憑道聽途說的一鱗半爪腦補成刻板印象以訛傳訛。

天才成羣地來,這個現象會引發我們思考,怎麼才能激發人的創造力,好的學術環境到底什麼樣的?構成良好學術環境的因素有很多:有歷史的思想資源、時代的環境,還有羣聚效應,領跑者以及同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