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就是撫慰自己的情感

女兒半夜飛回,一覺醒來,就到了年三十,窗外,大雪紛紛揚揚,是要一天一晚的下。女兒說,這真是有烏魯木齊過年的樣子了。


三口人各司其職的忙碌,女兒突然問,這樣的話,晚上能出去嗎?

妻子說,當然能啊,該有多少人出去,就會有多少人出去的。這雪一下,正合適,又素又雅,連心都乾淨啊!

女兒說的出去,對我們來說,是習慣,也是習俗。每年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喫年夜飯之前,都會拿好準備好的東西,去找一僻靜之地,爲那些故去的先人家人焚香燒紙,告訴他們一聲,過節了,惦記了,祝福了,即便隔着不同的世界,我們照樣在一起。然後回來,安安心心的喫一頓年夜飯。

爺爺如此,父親如此,我如此,如今,女兒心裏也有了這個概念。

記得好些年前,女兒曾經問過我,過年過的是什麼呢?爲什麼要過年呢?

記得那時,我的解釋也很隨意,無非是迎春了,團圓了之類。到後來,自己經歷了家人的生離死別,經歷了多年和家鄉和父母以及女兒的山水之隔,才彷彿一夜之間接近了那些傳統,明瞭了那些以前不以爲然的傳承了千百年的節日和習俗的含義,並從內心一點點的接受和產生敬畏與敬意。

比如春節是迎春,更是團圓和牽念。團圓是現在的情感,牽念是過去的情感,只有沉浸在這個節日裏,打開自己的情感,纔會讓一年動盪的心得以安定,纔會在安寧之後對新一年產生期待,能踏實的面對未來。這個節日,就是自己給自己的情感交代。

春節如此,清明和中秋同樣如此,在這些節日和儀式裏,我們都會由此對自己的過往,對自己的情感,對自己的方向,重新打磨,收起一些浮躁,阻止一些遺忘,珍藏一些溫暖,看到一些本心,然後繼續前行。

週而復始中,我們年年如此,用我們逐漸看清的傳承,用我們逐步理解的內涵,來撫慰我們一生難以安定的的時光。


祭奠是這樣,年夜飯是這樣,守歲是這樣,壓歲錢是這樣,拜年是這樣,餃子是這樣,連鞭炮都是這樣。

不經過時光的打磨和生活的歷練,是不可能有如此認知的。一個人,總要經歷過無知者無畏的階段,才能對生活抱有該有的敬畏和敬服之心的,感恩審慎。也只有如此,才能看到生活應該有的樣子,才能明白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但總有人說傳統中,有太多的陋習,這也是陋習,那也是陋習,似乎摒棄一切傳統,纔算與現代接軌,與世界接軌,才能走向未來,才能持續進步。

可爲什麼我們一定要和那些接軌呢?爲什麼就沒有想過現代和世界與我們接軌,我們就是傳統與現代最完美融合的代表呢?尤其是,我們到底要走向何處呢?

忘了先人,忘了家人,忘了祖宗,忘了傳統與傳承,即便走得再遠,又能如何呢?我們從何處儲存溫暖,從哪裏去安下一顆心呢?

也總有人說我們缺乏儀式感,所以不可能走得太遠。但真正的真相,卻是因爲我們的儀式感太完整,太講究,太強大,太莊重,太注重情感,才總有人想着讓我們放棄,忘記自己的來路和歸途。

凡有正常思維和情感的人,又怎麼可能放棄呢?

我告訴女兒,當一個人或一個族羣的財富只能用物質來衡量時,這個人或這個族羣的一切關係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利益攀比和爭奪,已經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但我們呢?物質的財富也許可以衡量,而精神和情感的財富難以想象。

這,纔是我們的底氣。是我的,也是女兒的。只要這些傳統傳承存在,我們就總能走在不虛妄的路上,不自卑,不浮誇,不迷失,溫暖不離,初心依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