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端康成的三句話裏重新認識文字美


餘華曾說過:“二十多年前我開始閱讀川端康成的小說時,就被他細膩的敘述深深地吸引了。他的作品我都購買兩份,一份保藏起來,另一份放在枕邊閱讀。川端康成的作品籠罩了我起初三年多的寫作。”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斗人物,是日本“新感覺派”的領軍人,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最近有幸品讀他的書,在他的書中我找尋到那種細膩的敘述,併爲之深深感動。

這本《花未眠》是川端康成的散文集。在本書的譯後記裏寫“要正確理解一個作家的審美情趣,最好閱讀他的散文創作”,深以爲然。書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流瀉,他用細膩的文筆寫出了對風景人物、人生和藝術的美好感悟。

一、“嵐山一直是美麗的大自然,一直是美麗的,不過這種美麗只是有時被某些人發現罷了。”

夜間四時醒來,海棠花未眠。

川端康成在凌晨四點醒來,看到海棠花怒放,作者由這一景象由感而發。海棠花晝夜開放,綻放生命,悽豔無比。川端康成說:“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但人感覺的美是有限的。”人對美的感悟是通過認真觀察自然所得。

與美邂逅、與美親近本是能輕易達到的事,現在的人卻很少能達到凝神注視,常與美的事物擦肩而過。

一幅繪畫,一件青銅雕刻無不是認真觀察的結果,欣賞每一天的落日晚霞,從一草一木中汲取美的力量,看懂一朵花開,便能懂得生命的可貴,珍惜與美麗相遇的緣分。

二、“我的人生有着各種各樣的際遇,不正是得益於孤兒的緣故嗎?”

這句話出自《往事漫憶》一文,此文是作者對往事的追憶。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雙亡,後來她的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繼過世,他孤獨一人被舅父家人收養。他一生多旅行,加之年少的遭遇,逐漸養成感傷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了他特有的文學底色,他的很多小說裏都有淡淡的哀愁。

身邊的文友也有很多出身社會底層,最終靠自身的努力逆襲成功。出生七十年代的趙美萍老師,從小喪父,因家境貧寒只讀到小學,她砸過石頭,在餐館打過工,在流水線上做過工人……可這些苦難並沒有打倒她,她憑藉着堅強的生命力扛起家庭重負,並被大型期刊《知音》破格錄用爲編輯,現爲旅美作家,出版自傳《我的苦難,我的大學》。

她稱苦難是最好的大學。在苦難面前,她從不逃避,因此在她的文字裏有拼搏的力量,激勵着讀者勇敢面對困難。

怎麼看待曾經的痛苦,就有怎樣的人生。從苦難中汲取力量,戰勝困難,戰勝自我,戰勝一切。

三、“東京的鄉下一點兒也不開放,而且格外瘦弱。但是,在伊豆生活似乎相當快樂。”

知道伊豆,是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他在小說中寫出“我”與舞女小薰沒有結果的愛情,更讓觀衆認識了伊豆半島。

《伊豆姑娘》描繪出一羣純樸自然的伊豆女性。

“在伊豆生活似乎相當快樂”,伊豆的姑娘說話音調單純,給人愉快的感覺。

伊豆的姑娘對外人溫和,可以蹲在外人面前,沒完沒了地嘮家常;沒有排外情緒,和朝鮮婦女學習朝鮮語;和東京的女子比,伊豆鄉間女子多了一份自然。

不嬌柔,不造作,不世故,正是伊豆姑娘,正是高山大海原野養育的女兒。

川端康成說過:“即使靠一支筆淪落於赤貧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靈也已經無法和文學分開。”瞭解作者,要先從他的作品入手。

讀《花未眠》,重新認識多愁善感的川端康成,在他細膩的文學裏,與美相遇,來一場美好的心靈之旅。


22年度寫作營第207篇 1336字 累計346384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