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一代至聖王陽明⑴

明武宗正德年間,在偏遠的貴州省修文縣,萬山叢中一個寂寥的夜晚,星星還在高天上眨着眼,突然一陣尖利的叫聲夾雜着興奮,迴盪在幽寂的山谷中。一位精瘦的文人跳躍着跑出了他居住的山洞,然後轉了幾圈後安然坐下,口中喃喃自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有名的、近乎神蹟的“龍場悟道”。而這個瘋瘋癲癲的悟道者,就是後來被稱爲中國歷史上“四大聖人”之一的王陽明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一生“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百死千難,最終鳳凰涅槃。

綜觀王陽明的一生,他不僅是一代治世名臣,同時也是一代思想大家,開創了儒學新天地。在中國的歷史上,既是文化大師,又是軍旅名將式的人物,簡直是鳳毛麟角。而王陽明的出現,無疑創造了奇蹟。很難想像這麼一個文質彬彬的儒生,居然還能帶兵平叛剿匪,而且打的還都是那些關係社稷存亡的大仗。幾乎每次打仗,總能以少勝多,逢仗必勝。縱使在短兵相接的前線,從他那一封封普通家書中,也總能看到那一份淡定從容,滿紙都是羽扇綸巾的儒將風度。梁啓超先生曾評價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J事政Z亦有勳業。

王陽明出生於1472年,名守仁,號陽明。在他10歲的時候,其父王華考中了狀元。幼小的他隨父進京,途中經過“金山寺”時,其父與一羣朋友聚會,酒宴中有朋友提議以“詠金山寺”爲題作詩。在所有人都冥思苦想之際,年幼的王陽明脫口而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眼。”大家都很驚歎這孩子的才華,於是就又讓他作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不假思索,隨口吟誦:“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從這兩首詩來看,王陽明從小就很聰明,而且還能從辯證、多維的角度來看看待事物、思考問題了。

有一次,他的父親問他將來的志向,王陽明昂然說道,“我要當聖人。”這可把他那個狀元爹王華給氣得不行,覺得這孩子太狂了,腦子是不是有點斷路?然而王陽明這話並不是隨便說說的。終其一生,我們發現王陽明都在爲之而努力。

他在18歲時拜訪了明初大儒吳與弼的高徒婁諒。婁諒說,“聖人必可學而至”。此言之意是說,“聖人的境界是可以通過學習而達到的。”比如學朱熹的“格物致知”。所以自此,王陽明就開始全面閱讀朱熹的書籍,思考“格物致知”的道理。他不僅學習、思考,還親身實踐,“格竹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陽明格竹”。朱熹曾說,萬事萬物都可以“格出天理”,那王陽明就“格竹子”。他想通過“格竹子”格出“天理”來。結果庭前格竹,坐了七天七夜,天理沒有格出來,倒是把自己格得大病一場。“格竹子”失敗了,促使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學說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22歲那年,王陽明通過了浙江省“鄉試”而中了舉人,但卻在第二年的會試中落榜了。一直到六年後,也就是在他28歲那年才終於“進士及第”。此後,他的爲官生涯就正式開始了。在朝爲官期間,王陽明有一段時間對求仙訪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希望通過佛老而達到聖人的境界,結果不成。繼而他又學習修辭文章,希望在文學上達到一定的高度,結果有一天,他又覺得這也不是“正道”。反正那段時間,他的思想鬥爭很激烈,左衝右突,卻一直不得要領。

我們都知道,大凡英雄人物一定是從“百死千難”中走出來的,必然是浴-火重生,歷盡千難萬劫。王陽明亦如此。在他34歲時國J變發生了變故,王陽明的命運軌跡,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一年是公元1505年,農曆五月,明孝宗駕崩,太子朱厚照繼位,這就是歷史上的明武宗正德皇帝。

武宗繼位時不過15歲,還是一個非常貪玩的小孩子。他寵信以劉瑾爲首的八個太監,歷史上稱其爲“八虎”。劉瑾是一個會玩的人,很快就得到了武宗皇帝的信任。他們引着武宗皇帝胡作非爲,甚至這批太監還開始干預起朝政,這就引起了內閣大臣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人的不滿。於是一場鬥爭就這樣開始了。當然,最終的結果是,李東陽這一幫子人,失敗了。

劉健、謝遷被驅逐後,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監察御史薄彥徽等人仍然堅持上書,要求除掉劉瑾等人,將劉、謝等人給請回來。結果戴、薄也一樣被立即逮捕,投進了錦衣衛的大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