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飯桌談話遐想

飯桌上,因爲喫蝦要不要剝皮,或者說是否要幫助小朋友(6歲)剝蝦皮,大家爭論起來,與其說爭論,不如說單方面的批評。

爸爸執意認爲6歲也不小了,自己可以剝蝦皮了,既然要喫就自己剝,要麼就別喫。

小滿也不置可否,不喫就不喫唄,過年這幾天,每天的零食都喫飽了呢,正好樂得不喫飯。

婆婆很着急,“這蝦這麼貴,大家都不喫,太浪費了!”

爺爺鄭重其事地講了一個關於懶人的故事:“這是全中國最懶的人,一個年輕人從小嬌生慣養,沒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喫飯都需要父母喂,結果,父母死了,鄰居見他可憐,給他把飯送到門口,可是啊,這年輕人連碰都沒碰一下飯,活活餓死了。”

婆婆也說,"你爸6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幫忙砍菜幫忙幹活了呢,你們現在·····,還有村子裏那誰誰家的小孩,3歲的時候就獨自煮飯了,她的父親也是大膽,3歲的小孩子就把她一個人留在家......"

我終於忍不住了:“這······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把一個3歲的小孩獨自留在家裏,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呀,即使考慮到農村條件有限,父母迫不得已,留下一個3歲的小孩在家,這難道不是很悽慘很可憐嗎?怎麼還講出了一種勵志的感覺,是覺得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大家終於不吭聲了。

小滿二媽說,”對於一個小的孩子,過早的承擔起家庭的重任,過早的失去了童年,對小孩的心理其實並不好,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早當家對這個孩子來說並沒有多少好處,他失去了用來學習和成長的時間,過早的用於應對生活的艱辛,其實對他長遠的人生來說並不好。“

”我其實很擔心,以後有了小孩,我會過分的溺愛他,因爲我總感覺自己的童年中有很多遺憾,我不期望我的孩子會有我小時候的遺憾,我擔心,我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什麼都去滿足他。“

”那倒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爲你有這樣的意識,就會適當的控制。“

“他們纔是最幸福的了,想想我們小時候····”,小滿二媽用下巴指一下小滿和他妹妹。

“那確實是沒法比,我們小時候是什麼條件,但是我們小時候至少比我們父母好出很多倍了,他們那時候溫飽都成問題······,不過,至少讓我們欣慰地是,一代比一代好,生活總體是越來越好的!”

突然想起曾經知乎上有一個段子,一個母親問網友,自己的孩子每天花兩個小時坐公交車去上學,說孩子沒喫過什麼苦,問怎麼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高贊網友回答:你的孩子沒有生在富貴人家,也沒有慈愛智慧的父母,以後喫苦的機會有的是,有必要故意製造挫折麼?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反映了很多老一代中國式父母的心態,好像小孩子不經歷一點苦難,就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一樣。

他們甚至常常站在新時代新生活的中央,呼喚苦難,覺得唯有苦難,方能顯現出自己精神可嘉。

豈不知人生之中,但凡是要想做點事情,甚至說只要是活着,一定是要經歷一番喫苦的,刻意去製造苦難就大沒有必要了。

餘華在《活着》裏的一段話: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讚美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鍊意志是因爲苦難無法躲開。

甚至,我們很多人會把一些事情自然的和苦和難聯繫在一起。包括我們從小到大都熟悉的那句話:

“書中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自己也曾覺得這個沒什麼問題呀,想想讀書時,也會有很多大人說,讀書也是很辛苦的(當然,家人心疼孩子覺得苦是人之常情,但是自己也要是覺得苦就大沒必要了,出了學校,現實生活的苦和難纔剛剛開始)。

直到看到楊振寧改的那句:“學海無涯樂做舟”,才慢慢悟到真正要做學問,要在一個領域深入下去,只有用樂趣做牽引才能走得更遠。

要知道,課本上所有的人物,都是在自己領域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生命的,他們感受到的可不是苦,而是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興奮和激動。

所以,生活中很多事,不是說必須要苦哈哈地咬着牙堅持才能做好,也可能是樂樂呵呵,認認真真就能解決的。

不要總是覺得,非得擺出一副應對苦難的姿態才能把生活過好,沒這個必要嘛!

讓苦難歸於苦難,而不是認爲唯有經歷苦難,我們才能如何如何,並且覺得經歷了苦難的人是如何勵志,其實,那只是迫不得已。

王朔曾說:“世界上最無恥最陰險最歹毒的讚美,就是用窮人的艱辛和苦難,當作勵志故事愚弄底層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