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 稀缺是一種心態,多想想、少嚷嚷

我見:

  沒有什麼就嚷嚷什麼,越沒有就越嚷嚷。

            —— 《稀缺》

我思:

  年前的最後一天,早下班半日,到咖啡館坐了一下,翻了本書 —— 《稀缺》,是國外一名經濟學家和一名心理學家合著的。

  說實話,以前不喜歡看國外的書,像是《百年孤獨》,翻了很多遍都沒有看完過。原因很簡單,我對那些長長的人名有些繞。

  後來,看了一本《焦慮的人》,被書中溫暖的故事而打動,雖然看了兩遍,仍然沒有記清楚所有人名,但作者敘事的幽默風格,奇特的故事情節,不可思議卻嚴絲合縫的邏輯推理,都讓我耳目一新。

  文學不分國界,書中的人物叫什麼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從中悟到點什麼,學到點什麼。

  從此,不再懼怕看國外的書。

  人就是這樣,不要急着下論斷,偶爾的一個小遇見,可能就會改變你的認知和想法。

  回到《稀缺》,這本書豆瓣評分不算太高,7.5分,但其中的觀點令我有啓發,又打開了一個新的認知。

  我們以爲,是自己選擇了生活而成爲當下的自己。其實,可能不對。當我們生存的環境出現我們想擁有,卻無法得到的東西時,會產生“稀缺”,我們會對稀缺的事物全神貫注,我們的思想會被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未得到滿足的需要,從而,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爲。

  書中講到一個歷史事件。二戰尾聲時,盟軍在進入德軍佔領區後,發現生活在那裏的大多數人都處於飢餓的邊緣,其實美軍和英軍擁有足夠的食物供給,完全可以養活那裏的戰犯和平民,但他們卻沒有。

  爲什麼?我在心裏打了一個問號。

  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他們知道,真正的問題,並不是食物的短缺。

  他們面對的,是長期處於飢餓邊緣的人們,怎樣開始給他們提供食物?應不應該每次都給他們一頓飽飯?是讓他們想喫多少就喫多少,還是從一開始少給一點,然後慢慢增加份量?

  若想挽救他們,什麼做法纔是最安全的呢?

  作者講的這個小故事,用一個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往往問題並不是我們看到的外在表現那麼簡單。

  的確,面對長期處於飢餓的人,不是一個饅頭、幾頓飽飯就能解決問題。飢餓給予他們的,除了飢餓本身,還有思維的不同,或許是仇恨、或許是自私、或許是抗爭。。。。。。若想真正的施救,得找到行爲背後真正的方法。

  認知的邊界是無止境的,反過頭來想想,很多時候,爲什麼我們會陷入生活的困頓而無法解脫?

  可能,我們就是長期處於“飢餓”的人,因爲缺少認知的能力,而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破不了心結,又缺少理性,週而復始,混沌往復。

  讀書明智。

  新年,還是多想想,少嚷嚷,再長點智慧才能明白一點。

    解讀者:小石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