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 稀缺是一种心态,多想想、少嚷嚷

我见:

  没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没有就越嚷嚷。

            —— 《稀缺》

我思:

  年前的最后一天,早下班半日,到咖啡馆坐了一下,翻了本书 —— 《稀缺》,是国外一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心理学家合著的。

  说实话,以前不喜欢看国外的书,像是《百年孤独》,翻了很多遍都没有看完过。原因很简单,我对那些长长的人名有些绕。

  后来,看了一本《焦虑的人》,被书中温暖的故事而打动,虽然看了两遍,仍然没有记清楚所有人名,但作者叙事的幽默风格,奇特的故事情节,不可思议却严丝合缝的逻辑推理,都让我耳目一新。

  文学不分国界,书中的人物叫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从中悟到点什么,学到点什么。

  从此,不再惧怕看国外的书。

  人就是这样,不要急着下论断,偶尔的一个小遇见,可能就会改变你的认知和想法。

  回到《稀缺》,这本书豆瓣评分不算太高,7.5分,但其中的观点令我有启发,又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

  我们以为,是自己选择了生活而成为当下的自己。其实,可能不对。当我们生存的环境出现我们想拥有,却无法得到的东西时,会产生“稀缺”,我们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我们的思想会被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书中讲到一个历史事件。二战尾声时,盟军在进入德军占领区后,发现生活在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处于饥饿的边缘,其实美军和英军拥有足够的食物供给,完全可以养活那里的战犯和平民,但他们却没有。

  为什么?我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他们知道,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食物的短缺。

  他们面对的,是长期处于饥饿边缘的人们,怎样开始给他们提供食物?应不应该每次都给他们一顿饱饭?是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是从一开始少给一点,然后慢慢增加份量?

  若想挽救他们,什么做法才是最安全的呢?

  作者讲的这个小故事,用一个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往往问题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外在表现那么简单。

  的确,面对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不是一个馒头、几顿饱饭就能解决问题。饥饿给予他们的,除了饥饿本身,还有思维的不同,或许是仇恨、或许是自私、或许是抗争。。。。。。若想真正的施救,得找到行为背后真正的方法。

  认知的边界是无止境的,反过头来想想,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生活的困顿而无法解脱?

  可能,我们就是长期处于“饥饿”的人,因为缺少认知的能力,而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破不了心结,又缺少理性,周而复始,混沌往复。

  读书明智。

  新年,还是多想想,少嚷嚷,再长点智慧才能明白一点。

    解读者:小石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