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和不惑


临近四十,正处于惑与不惑的分界处。

说实话,从目前的状态来说距离悟透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感觉上却又觉得似乎和悟透之间就差了一层窗户纸。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确实是修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有教无类,确实使得《论语》就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典籍。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悟,人人都可以成圣。从表面来看,《论语》就是一条条的原则,像极了说教和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却是成圣之后的境界。我们用着旁观者的心态,用这暂时没成圣人的眼光去揣摩,又怎能感悟到其中的真谛呢?儒学本就是体认之学,如果仅仅把他们当作文字,当作口耳之学,当作炫耀的工具,那么我们什么时候也成不了圣人,也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用在此处我觉得甚为合适。

诚然,《论语》是孔子的原则,我们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可能我们会说,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原则呢?几十年来,我都是没有原则可参考的,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嘛?为什么要自我受限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原则吗,那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说实话,世界上又有几个明白人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我们从来不自知罢了。试想一下,平常我们做事的时候,是什么在影响我们呢?没有原则的意思,只不过是我们把自己交给习惯和潜意识罢了。习惯和潜意识的根源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来自于我们以往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过去,西方的心理学有多类似的说法,通过小时候的事情来发现我们现在的问题,并推断将来的我们,这个依据就是在此。

总结原则,并执行原则,就是有意识的完善自己,这就是修的原理。不总结原则,不总结自己,只是把自己交给了习惯,把自己交给了潜意识,把自己交给了所谓的命运,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人活一生,我们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