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娴读《会痛的不是爱》学习感悟收获

      和大多数人一样美娴也会面临夫妻关系的紧张,沟通的桥梁不通畅;在亲子关系中,也会觉得疲惫、心累、罪疚感;与家人相处时会遇到矛盾困惑,感觉付出就是在牺牲自己的宝贵财富和时间。此时,我迫切的想要来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爱”。

      2023年1月在《爱幸福私教学员终身成长群》美娴领读了《会痛的不是爱》,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封面看上去有一种爱的感觉,手的触感像捧着一本圣经 ,带着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爱的心情迫不及待把这本书打开。

    《会痛的不是爱》这本书是是国际知名的关系心理学专家,知见心理学创始人恰克·斯佩扎诺博士。本书集结了恰克.斯佩扎诺博士许多疗愈的原则,主要是根据亲身验证过的体会,以及从1971年起担任治疗师的经验,过去恰克.斯佩扎诺博士还曾担任过11年的婚姻咨询师。

    这本书分为了366课和练习,每一课都是我们灵性成长途中的路标,指引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秘密并通过相应的练习让我们能够穿越自己的心灵卡点。

      通过读本书介绍、翻阅目录、通读本书、细读吼让我平时遇到不能自解的卡点得到了解答,美娴分享几点读书感悟:

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对爱的解读

二、新生家庭中夫妻之间怎样去建立爱

三、和孩子相处中如何释放我们的罪疚感

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对爱的解读

    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初对爱的认识是来自哪里?是的,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言语行动深深刻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里。在我们从父母哪里认识的爱中慢慢长大,原生家庭的给我们爱的感觉1、以为像父母那样对待我们就是最好的爱,无私的去爱,无条件的去爱,全身心的付出爱,作为子女的我们可以无条件的索取;2、父母为什么不爱我们,不爱我们为什么又要把我生出来,我是不是不配得到爱,我是不是多余的,我真的可以被爱吗?

      我们在原生家庭获得的不同爱的感受中渐渐长大,那我们是不是会带着从原生家庭里的爱或不爱去与人相处,与新家庭的TA相处,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不管父母的爱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会有不接受父母的地方?

      我们对父母的评断就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评断。

      此时方式有两种,拒绝父母的某种行为,我们会出现相同的行为来让自己了解父母当初行为背后的动机;另一种方式是我们出现完成相反的行为以补偿父母的行为。

      在评断父母时,我们会形成各种角色导致对孩子和伴侣的牺牲。

      在角色的背后,我们被困在父母所排斥的感受中。所以从现在开始,想想父母让你难以接受的地方,让后看看自己,是否出现了同样的行为或是相反的补偿行为,看看自己是否也在扮演一个角色,让自己做好事却无法收获,最终导致精疲力尽。

      此刻我们学会明白父母的处境,带着意愿去宽恕TA们,这将会释放我们所有人,宽恕父母,宽恕自己,这样便可得到心有所放心有快乐。

    二、新生家庭中夫妻之间怎样去建立爱

    在我们决定组织新的家庭时,要清楚知道你找的另一半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而存在的。

      我们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认为伴侣是为了照顾我们而存在的,可以做我们的糖果爹地,甜心妈咪,期待对方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果你如上所说,那只会妨碍我们的亲密关系,因为无论TA们是否满足我们,只要我们一有不舒服,就会怪到对方身上。

      我们都知道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良好的沟通。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最好的沟通呢?当我们处在关系里时,我们经常会和身边的人意见相左。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如果自己往前一步,臣服于TA人的思想,那我们的声音就会被埋没。但其实沟通的最终并不是要我们听从别人的或者是其TA人听从了我们的。 相互妥协并非真理,只是双方皆放弃了某些事物,以保住自己想要的其他事物而已。

      在关系河流中,重要的是搭建一座桥梁,双方都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学会感觉自己被倾听,并得到了回应。双方都会感到满意,因为新的关系形势融合了双方彼此的真实。如果我们在沟通中妥协,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输了,而且好像有所牺牲。而如果我们胜利,对方输了,TA们迟早会伺机反击。所以, 若不是全赢,便不是真理。 在冲突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如若没有,那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可以说是正确的。我们只有持续沟通,不达到全赢的结果不罢休,才能让整个情形有暂新的完整的样貌。

      我们应该关注快乐才是关系的目的,快乐并非来自于我们的伴侣满足我们的需要,快乐来自于我们能够建立联系,能够付出和领受的能力,跨越彼此差异,带来整合,以此提升新生家庭中快乐的信心等级。

    请以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有愿意走出伴侣是为了照顾我们而存在的想法,愿意看到伴侣的存在是为了和自己共同创造。建立联系,做到好好沟通,一起携手向前,并可以双方一起疗愈,直到我们可以完全快乐为止。

三、和孩子相处中如何释放我们的罪疚感

    在陪伴孩子成长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给孩子最好的,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最好目标和导航。

    但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就上岗了,所以难免会有做得不好和孩子发生冲突,其实有时候到最后其实不是生孩子的气,而是生自己的气,气自己没有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自己为什么会在气头上讲一些难听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是的,我们也会常常恐惧,因为自己的不够好,孩子以后也没办法足够好。这种内疚,对自己的责备,常常让自己喘不过气。这种内疚并没有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反倒因为常常自我责备,让我越来越没有自信。在育儿中的快乐体验越来越少。

    美娴在书中读到宽恕自己才能实现突破,宽恕自己同时也宽恕孩子,宽恕了另一半,这样我们就会真正付出爱和得到滋养。

    我们学着去释放罪疚感,让未来浮现更辽阔的地平线,召唤自己向前,不需要害怕自己、害怕孩子、害怕另一半的未来。

    现在开始,不在自我惩罚,不在被过去的错误当作人质挟持,不再贬低自己。

    生命不仅仅是关于你个人,生命是关于快乐,以及会带来快乐的疗愈。

    读到这里,美娴才明白为什么我常常觉得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我对她的爱总觉得不够,原来正是罪疚感限制了我,让我无法向前移动,无法给出完整的爱。罪疚感剥夺了我们的快乐,当我们释放了罪疚感,我们就有了快乐的意愿。

    我也提到我容易在育儿过程中产生内疚,这种内疚其实是我对自己的不满意,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同时也时常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期望”这一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对自己和孩子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是期望,而期望就是限制,是强求。期望总是强求现况符合我们的需要 。其实这也是我以前常常焦虑的原因。因为当我觉得哪里不够好的时候,我总是希望情况能马上改变。这其实就是一种强求。因为期望,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情况按照我们的计划发展,以为那样我们的期望就能得到满足。然而,即使情况按照计划发展,需要还是很有可能未被满足,因为期望来自于不足感和需索无度。计划也总是会扼杀过程中所有的人的灵感和启发。

      可能有人会问,人生没有期望没有目标怎么行呢?那人不是都不用进步了吗?但实际上,期望和目标是两回事。拥有目标是好事,因为那会促进我们向前。如果我们错过了期望和目标,只要重新设定就好了,这也能使我们往前移动! 目标是有弹性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但期望的说法都是应该要,必须要,一定要,是必要和绝对要,这些都只会剥夺我们领受的能力。 这种强求会使我们在期望落空的时候自责不已,无法继续向前。

      我们期望越多收进就越少 。期望是我们认为让自己快乐的想象,但即使我们得到了索要的事物,还是永远无法快乐。因为快乐不是我们能够从外在环境中强求而来的,而是从内在生产出来的。

      让我们将敞开胸怀,放下期望和事态应该如何的想法,让自己得以向前移动。

    写在最后:

    付出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之一。付出让我们感到愉快,并在当下就能领受 。

    想一想我们平时对家人和孩子的付出是无条件的吗?还是潜意识中其实是在试图索取呢?如果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经常觉得受伤,那我们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否在一些地方是为了索取而付出?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抱有这种态度,觉得自己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家庭。 有些时候,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肯定,于是我们就感觉受伤,从而回去责备伴侣和孩子,之所以有可能会这样,一定是因为我们为了索取而付出,自己单方面的一味去做,内心却在强求他们按照我们所想的方式回报。我们会觉得一直付出很累,这也一定是因为自己其实在索取,因为孩子没有回报给我我最满意的状态,伴侣没有给我们想要的回报,所以自己才会觉得累。

    我们期望从TA人身上得到的,正是我们没有给自己的。

    如果我们总是期望TA人的爱和认同,就代表我们自己没给自己,持续去抱怨对方,没有给我付出,其实反而阻碍了TA们的付出。

    如果我们懂得付出,就能打开大门,让其他人对我们的爱和认同进来,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不仅有能力,也愿意付出。

    当我们因为自身的完满而给予时,我们就能完整的领受,TA人如何反应不重要,因为付出本身的快乐就是回报。

    以上是美娴读《会痛的不是爱》所学习到的和一些学习感悟。书里还有很多智慧的课题和练习,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学会宽恕自己,放下期望,更好的与家人、孩子、朋友连接与沟通,领受无条件付出的快乐并学会好好爱自己,我们只有懂得好好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TA人。

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我是吴美娴我在贵州贵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