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事:做喜欢的事,还能从中赚钱

我是唐斩,一个梦想以文字为业的读书人。

这是我的第【364】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春节长假回来,朋友说他陷入了许多人节后都会遭遇的“假期综合征”。上班老是走神,没有心思做事,状态持续低迷,虽然假期已经走了,但放假的心思迟迟没收回来。当朋友再次感慨班难上钱难赚的时候,我提到了最近的一个想法: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做着喜欢的事,还能从中赚钱。

这是我中学时代在类似《读者》《意林》这类杂志上(具体是哪种当然记不清了)读到的某篇文章里说的。这么多年过去,我早已不相信那种书上传递出的大部分鸡汤言论,但是这句话,却被我一直无意中记到了今天。虽然在过往经历中并没有时时遵循,但这并不妨碍内心对它的认同。

常见到一些主流舆论中的成功人士,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扬“人一定要做热爱的事情”的价值观,理由是他们自己就是如此才得以成功的。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排除“个体经历无法复制”的天然局限性:你是这么做成的,不代表别人按照你的方法也能做成;何况你也没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采取了跟你截然相反的做法,但最后竟然也做成了。

就像“股神”巴菲特早就把他的成功经验无偿分享了出来,但世界上也并没出现第二个巴菲特;马化腾如果在今天重新开始创业,也未必能再造一个庞大的腾讯帝国。所谓“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从来就是个伪命题。

同时也有另一派相反的观点:能不能做好一件事,跟热不热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只跟天赋、能力、甚至你的主观意愿有关。有些文艺青年热爱了一辈子文学,最终也没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就像钱锺书说的,年轻时我们常常把创作的冲动误以为是创作的才华。

而另一些人从来没有热爱过本职工作,但并不妨碍他依然可以做得风生水起成果斐然。关于这点,李笑来说得好,不是你喜欢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而是先做好事情之后,你才有可能慢慢喜欢。

那些把事情做好做成的人,应该是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反馈效应”。你喜欢一件事,于是前期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在上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你在这方面掌握了超过别人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带给你许多成就感和一些金钱;于是你因为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激励而更加喜欢它,更愿意加倍投入;于是最终你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大,手艺越来越好……正是这种“正反馈效应”,帮助他们最终成事。

相反那些没有成事的人,多半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无尽的“负反馈效应”之中:因为不喜欢,所以不愿主动大量投入,所以做不好,所以没成就感也没钱,所以更加不喜欢,所以更不愿投入……“马太效应”由此出现。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关键看你自己是哪一类人,信奉哪一种价值观。对我而言,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前一种,因为面对内心不喜欢的事,我确实提不起做好它的兴趣,一开始主观意愿方面就会打严重的折扣。

虽然我也同意许多时候面对一件具体的事情,“应不应该”比“喜不喜欢”更为重要,但绝大多数时候我还是觉得人没必要处处违拗自己的本性,犯不着。不是说绝对不可以,而是绝大多数时候没必要。人的一生太短了,只有把它花在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才值得。

况且在我眼里,做事绝不仅仅只是做事,它还是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手段。通过不断的做热爱的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也获得了对抗虚无的资本和勇气。笛卡尔的名言在这里完全可以改写成:“我做故我在”。

而且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在长期做好任何事情的过程中,你都必将遇到数之不尽的艰难险阻。当那些时刻毫无预兆地降临的时候,最初那点内心的热爱将会一次又一次的支撑你在挺不过去的时刻再稍微多挺一会儿,熬过这一关,你才有可能穿越黎明前最深的黑暗,进而重见光明。如果少了这点热爱,你有更大概率会前功尽弃,对于这点,我想我们都曾有过无数次切身体验。

所以,我的朋友,新的一年,愿你终能找到内心的热爱,愿你从此经历人生最幸福的事。



《如是我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