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隨園詩話》(922)

【原書卷八·三〇】

近人佳句有相同者:董曲江太史《歷城》詩云:“寺塔插天雲外影,人煙近市日中聲。”江於九太守《遊九華山》雲:“松竹分巒翠,雲煙隔寺聲。”陳梅岑句雲:“津鼓聲沉寒雨急,漁燈影亂夜潮來。”蔣心餘句雲:“守兵多官舫過,拔聲緩亂灘來。”李竹溪句雲:“相逢馬上搖頭者,得句知他勝得官。”李懷民句雲:“思苦如中酒,吟成勝拜官。”

董曲江,即董元度(1712—1787),字曲江,別號寄廬,平原縣董路口村人。清乾隆年間的著名詩人。秉承家學,自年少便以春柳詩擅長。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與其父(董思凝)皆因作詩而聲滿京國。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入翰林院,不久,外任江西安遠縣知縣。一年後改任山東東昌府(治所在今聊城市)教授,任教10年,精心攻讀詩文,詩名大揚。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 和紀曉嵐是好友,十分愛遊山玩水。

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明清時濟南府治)。位於濟南市東、南部近郊,因地處歷山(今千佛山一帶)而得名。漢景帝四年(前153),設歷城縣,屬濟南郡。明代,屬山東省濟南府,府治所在。清沿明制。民國十八年(1929)7月,析歷城縣城及四郊設立濟南市,歷城仍屬山東省。民國後期及建國初期,歷城屬泰山專區。1958年,歷城縣改屬山東省濟南市。1987年,撤銷歷城縣和濟南市郊區,設立濟南市歷城區。

江於九,即江恂(1709—1786),字於九,號蔗畦,清廣陵(今江蘇江都)人。江昱胞弟。乾隆二十年(1755)以拔貢任湖南常寧知縣,有政聲,爲巡撫陳宏謀所倚重。次年出任清泉縣(今湖南省衡南縣)第一任知縣。時值分縣之初,百業待興,凡廨署、倉廒、城樓、鋪舍,皆以次興建。農桑、學校、賦稅、科條,各有措置。同時,清理滯獄,洗雪沉冤,與民休息。帶頭捐資辦東洲、白沙兩書院,修葺石鼓書院,並與其兄編纂第一部《清泉縣誌》,較好地保存縣內名勝古蹟,人稱“良吏”。在任8年,深得民心,擢乾州(今湖南省吉首市)同知,累官至長沙、徽州、鳳陽知府,以勞卒於官。博學多才,通曉經史,工詩,善書畫,長於隸書,喜寫梅花,筆意華湛可愛。詩文清新絕俗,自成一家。書法筆力遒勁,獨創一格。富收藏,甲於江南。著有《蔗畦詩鈔》、《墨香居畫識》。事蹟見於《揚州畫舫錄》等。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距青陽縣城20公里,距長江南岸貴池區約60公里,方圓120公里,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省“兩山一湖”(九華山、太平湖、黃山)旅遊開發戰略的主景區,由11大景區組成。

陳梅岑,即陳熙(生卒年不詳),字梅岑。清秀水(今嘉興秀水)人。國學生議敘,官安徽、河南州判,歷官至府同知。袁枚詩弟子,有詩名。《乾嘉詩壇點將錄》時,把他譽爲“賽仁貴”,名列第四十二。晚年隨兒子陳景蕃(乾隆五十六年(1791)出任江蘇通州豐利場大使,兩年後又轉任掘港場大使,一直至嘉慶八年(1803))生活江蘇通州的掘港。晚年曾爲沈復《水繪園圖冊》題跋,時已八十四歲。有《騰嘯軒詩集》。

津鼓,音jīn gǔ,意思是古代渡口設置的信號鼓。唐·杜甫《十月一日》詩之一:“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處郎。”唐·李端《古別離》詩:“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

蔣心餘,即蔣士銓。

堠,音hòu,釋義:1、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斥堠(“斥”,偵察的意思;偵察敵情的建築物,亦指探測敵情的士兵)。烽堠。堠鼓。2、道路旁記裏數的土堆:堠子(標記里程的土堆,引申爲路程)。堠程。

官舫,音guān fǎng,意思是官船。明·高啓《魏使君見示呂忠肅公舊贈詩因賦》詩:“知非山澤儒,期是廊廟客。磯石系官舫,猿叫月初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六·荻港神》:“當塗(地名)荻港,水忽湧丈餘,有宋某者,臥官舫,夢神促之曰:‘移船移船。’遽驚起,纜已解。俄岸崩如雷,他舟皆溺。”

篙,音gāo,漢字,釋義:1、用作名詞的意思,用竹竿或杉木等製成的撐船工具,撐船的竿子。《說文》:“篙,所以進船也。從竹,高聲。”《淮南子·說林》:“以篙測江,篙終而以水爲測,惑也。”2、用作動詞的意思是用篙撐船。如:篙手(掌篙的船工);篙律(撐船的方法)。

李棠(生卒年不詳),字召林,號竹溪,龍泉居士。河間人。乾隆七年(1742)進士,官惠州知府。工書法。有《思樹軒詩稿》。

李懷民,即李憲噩(生卒年不詳),字懷民,號十桐,又號石桐。以字行。高密人。乾隆年間諸生。早孤,與弟憲喬、憲皓以學業相師友,以詩名世,時稱“三李”。工詩,嘗與弟憲喬依《主客圖例》,輯元和以後諸家五律,辨其體格,奉張籍、賈島爲主,名《重訂中晚唐主客圖》。自作體格謹嚴,詞旨清朗。著有《十桐草堂集》。

中酒,音zhōng jiǔ,釋義:1、飲酒半酣時。《漢書·樊噲傳》:“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顏師古注:“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文選·左思<吳都賦>》:“鄱陽暴謔,中酒而作。”呂向注:“中酒,爲半酣也。”2、醉酒。晉·張華《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前蜀·韋莊《晏起》詩:“邇來中酒起常遲,臥看南山改舊詩。”3、病酒。唐·王建《贈溪翁》詩:“伴僧齋過夏,中酒臥經旬。”宋·張元幹《蘭陵王·春恨》詞:“中酒心情怕杯勺。”胡云翼注:“飲酒成病。”

(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