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第二天,我竟然被叫起来发言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分年级进行教材梳理。

          时间真是漫长,早上八点钟到11点半,下午两点半到六点。事实也证明,这个时间安排的太充足了,为了混时间,主持老师不得不多次让我们交流讨论。

        教材梳理是分单元进行的,梳理教材的老师竟然有5个,前三个老师每人梳理两个单元,后边的两个老师每人只梳理一个单元。

        开始很羡慕他们,不是羡慕他们能上讲台,也不是羡慕他们讲的好,而是听说他们不需要进行真题和课标考试,太划得着了,省了多少事呀。

        想起我们学校的通识培训,其实也就是教材的梳理。市里面分年级进行了教材梳理,按说我们学校就不应该再做这个重复的工作了。但是听说已经安排了,就算我们学校知道市里面要进行这个培训,也还是要重复安排。领导们总觉得给我们安排的事儿越多越好,想压榨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对比一下,觉得我们学校的通识培训安排不够合理,我们学校安排进行通识培训的老师,很多不是同年级的,而是学校觉得哪个老师刚刚上过,有经验,就安排哪个老师去讲。这样安排,培训老师的任务就比较重,完成的难度比较大,很难保证质量。培训起来也是一个老师唱独角戏,从开始一讲到底,让人昏昏欲睡。像今天这种安排,通识培训的老师,由本年级的老师承担,每个老师只讲一两个单元,这样一来,难啃的大任务被拆分成几个小任务,分几个人来完成,就变得比较容易完成。同时,本年级的老师承担培训任务,增加了每个人的参与度。每个老师在准备资料和课件的时候,必须会更加积极主动去熟悉教材、梳理教材,这样不就对本册书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吗?对教材的知识点了然于胸了,自然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啦!而这也正是领导所希望达成的结果呀!

        真希望领导们能反思反思,你们安排了这么多工作,设置了这么多条条框框,也不想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情安排多了,反而都是走形式,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不好。

        药是能治病,但是对症下药才能治病啊,不能你们觉得哪一样药好,都一股脑的让我们吃呀!

        虽然说今天的一些交流和讨论是在磨时间,但是还是让这个培训轻松了不少。我也从中有所收获。

        讨论和交流中我发现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的只是极少数几个人,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既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见解,也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由此我想到平时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永远只是极少数几个学生。我们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哈哈,我们的表现不正和我们抱怨的学生是一样的吗?

        我们经常希望别人如何如何,别人做不到,我们就心生怨恨。可是我们自己比别人做的还差劲呢!

        因为主动参与交流的人比较少,时不时的冷场,交流最后一个问题(开学即将面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那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时,主持老师突然让我们学校派代表发言。我是我们学校的备课组长,这时候不能再推脱啦!

        其实我能有什么好办法呢?我们班的成绩每年都不是很好,我是个不太擅长抓成绩的老师,尤其是我今年教的这个一年级,每次单元考试,基本上都是垫底的。

        没有好办法,也要硬着头皮站起来说几句。如实说吧,所以我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班成绩在片区内是垫底的,刚想接着说“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没等我说出口,主持老师马上安慰我说,这也不能怪你。

        那就开门见山说吧,首先要抓好基础,(这其实是老生常谈)围绕课本掌握拼音掌握生字,会读会背课文,再进行一点写话训练,然后就是反复做最近几年的真题。

          虽然是老生常谈,我觉得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开学之后学校给的复习时间并不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带领学生复习。面面俱到有可能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

        前两天看到一个二八定律,这个定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抓住重点,抓重点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考前的复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二八定律,抓住重点去努力去复习。

          把我的想法说完之后,我说: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考不好,那就顺其自然了。

          我们的讨论到此结束,下一个老师接着进行第八单元的教材分析。

        之后有些心神恍惚,觉得自己讲的不太好,特别是讲的过程中,语速太快,不够沉着,讲到某些话的时候,舌头竟然不灵活,吐字不清,发音不准。唉,难道是一个假期很少讲话,舌头变笨了;也或者我本来心理素质就很差,一在公众场合讲话就紧张,舌头打结。

        看来说话也是要多多练习的,难怪薛瑞萍老师每天都要进行大声朗读练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