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

  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教育就像農業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生長過程,需要很長的一段週期,而不能像工業產品那樣迅速的出爐。"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我們像農民種莊稼那樣:澆水、施肥、鬆土、捉蟲、拔草,精心培育和呵護。

    2O22年秋期,又接了新班。這個班的孩子聽話,懂事,比較討人喜歡。可是孩子們上課卻過於靦腆拘瑾,要麼不吭聲,要麼發出的聲音小得只能他自己聽到。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我深知語言的表達對於學習語文和未來的生活多麼重要。我自已小時候也是膽小,不敢發言,這種不自信一直影響到現在,一上臺就容緊張、語無倫次。

  自己深受膽小不敢發言之害,我決不能讓孩子們重蹈覆轍!第二天我決定爲孩子們每人贈送一個聊天本,有悄悄話或心裏話可以寫在聊天本里。每次上課前,我們大聲齊背古詩或交流一個小故事;開學初我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名字的來歷,進行自我介紹,來鍛鍊自己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下課時,我會找孩子談心,交流對班級或對語文對新班主任的感受,漸漸地我發現我和孩子們走得更近了,孩子們那緊閉的小嘴巴慢慢張開了。

  樂是個內向、基礎差書寫又不好的孩子。他總是默默地坐在角落裏,一言不發,很不自信。進入三年級寫鋼筆字,他好像是種墨水,弄得紙上,臉上,身上,手上都是墨水,看着孩子稚嫩可愛的花貓臉,真是好氣又好笑。我沒有批評他,課下告訴他鋼筆該如何使用,又找了位成績優秀、做事有條理、有耐心的同桌協助他,每看到他的點滴進步,便毫不吝嗇地表揚他,他的書寫雖然仍不盡人意,但是有明顯進步。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網課至今他能每天堅持讀書背誦打卡,沒有了原來的膽怯。這個寒假和家長交流,家長的感激,孩子的欣喜激動更讓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一粒藏在貝殼裏的珍珠,作爲老師應該做打開貝殼讓珍珠發光的人。

  隨着年齡的增長,教齡的增加,自身不斷的學習成長,我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其值得學習的閃光點,與衆不同的地方。我也由原來"怒其不爭的呵斥","橫眉冷對的嚴厲"變得心平氣和。從多年的實踐中我漸漸領略到: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正如太陽一點點升起,花兒一朵朵開放,每個孩子的花期是不一樣,我們不可急於求成,更不能搞"一刀切。"

  對待孩子就像種莊稼一樣,需要用心,默默去鬆土,施肥。2020年疫情期間我突發奇想要給每個孩子寫一封信,那怕有一句話或一件事能打動或喚醒一個孩子,自已的付出也值得。寫到二十多封的時候,真是開始恨自己,怎麼會這樣作繭自縛,每天像生孩子一樣痛苦中加雜着喜悅。可是真要半途而廢,看到讀到信的孩子和家長的開心與感動,沒有讀到信的孩子的殷切期盼,我沒有退路,咬牙堅持。

  當九十多封信完成的時候,強烈的成就感完全淹沒了手指和眼睛的疼痛。而學生們和家長們看到信時的感激與歡喜,以及學生髮生的一些口頭教育達不到的改變,更讓我有了滿滿的職業幸福感。

  今年接的新班,雖然這學期我們在一起的日子只有兩個多月,但每個孩子的舉手投足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我又一次"犯傻"自討苦喫,我決定用文字爲每一個孩子畫像,我知道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耳邊響起了教育時報總編劉肖主任的話:耕耘不問收穫,自有一路花香。和孩子們一起慢慢成長,慢慢進步,內心是愉悅幸福的。

    泰戈爾在《飛鳥集》裏寫道:"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物,使鵝卵石臻於完美。”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急不躁的耐心,留足等待的時間和空間,潛移默化的生命歷程,等待每一朵花的綻放,聆聽花兒綻放的聲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