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覺醒》作者: [美]沙法麗·薩巴瑞/著

。。今日書朋推薦 || 編號:[1514]

。。ISBN: 9787552029185

。。內容簡介。。

"我們越覺醒,離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給孩子溫柔而有力的教養。

從控制孩子,轉向培養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帶領整個家庭走上覺醒之路。

覺醒的教養方式打破了傳統的遊戲規則: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

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培養出具有高度適應能力並在情感上與父母保持深度聯結的孩子。但實際上,很多父母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爲我們被現代社會對養育子女的誤解和自身內在的侷限矇蔽了雙眼。

這本書因融匯西方心理學和東方哲學而充滿洞見。作爲一名經驗豐富的臨牀心理學家和家庭教育專家,作者爲讀者提供了極具實用性的引導。她向父母展示瞭如何更好地培養與孩子的關係,讓他們成長爲真正的自己;同時也帶領父母踏上一段覺醒之旅,超越對爲人父母的恐懼和幻想,進入更平靜、更有同情心和智慧的狀態。

•你可以結束教養子女中的所有糾結

•你可以學會爲人父母卻不用恐懼或焦慮

•你可以結束和孩子的衝突

•你能在家庭裏創造親密的關係


。。作者簡介。。

"沙法麗•薩巴瑞(Shefali Tsabary)

出生於印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專注於西方心理學和東方哲學的融合,爲她的讀者與客戶展現了兩個世界的思想精華。她是家庭動力和個人發展方面的專家,在紐約經營一傢俬人診所。已出版的著作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父母的覺醒》《父母的覺醒2》。薩巴瑞博士曾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並在TED、凱洛格商學院及各大公司、學校與家長團體發表演講。


。。短評。。

#

書中很多觀點還是值得學習的,就是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的太少了,學會直面恐懼,學會不斷的自省吧。

#
反覆學習就能培養出好孩子嗎 當然不能啦 跟孩子的相處不能太功利 自我的覺醒很重要

#

總結4句話:1.孩子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家長自身的問題,家長自省的同時跟孩子共同成長。2.雞娃不如雞自己,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成爲孩子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3.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管孩子淘氣,內向,偏科,遲到,頂嘴,笨拙,還是聰明,可愛,好學,謙恭,出衆。4.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爭面子的工具,尊重孩子並給他提供必要的支持,人生之路漫漫,未來機會無限。

#

當孩子們沒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出他們真實的聲音,而是被父母的條條框框所壓住和湮沒時,他們便會成長爲焦慮而壓抑的人。

當我們感到無助或焦慮時,都傾向於將這些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這時孩子就成了代罪的羔羊。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我們把這種行爲稱之把痛苦“投射”到他人身上,好讓他人看起來他們是造成我們痛苦的原因。

我們的情緒越不成熟,孩子就越會表現出複雜的個性、不安的情緒,以及行爲問題。

只有在孩子面前,我們才能表現得無所不知,擁有控制與獨裁的力量。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種所謂的權威,其實只是我們內心軟弱的象徵,也許我們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爲。

父母必須轉移育兒焦點,從控制孩子轉向支持發展孩子的體魄、情感和心智。對孩子的控制慾根植於我們的恐懼,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家長與孩子之間衝突的根源是什麼,我會告訴你,是時間概念的衝突。家長們是以未來爲導向的,關心的是如何達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孩子們卻相反,他們活在當下。大部分的父母子女間的溝通障礙都源於這個斷層——一個享受着生活的每個瞬間,一個卻關注往前走。

當我們的孩子被允許享受當下的每一刻,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推着走,他們天賦的智慧、真摯的願望、自然的天性與興趣都會被激活。這些寶貴的品質,根植於孩子們對生命奇蹟的自然感知,以及對“生活是一場偉大冒險”的信念,而絕不是源自他們對“不努力就是浪費”的恐懼。

唯有學會意識到自己是如何思考,以及自己傾向於如何表達情感,才能讓自己恢復平衡和平靜”。

忽視孩子自然發展的天性,把你的期望強加於他們身上的做法,很可能會讓你和孩子之間產生巨大的鴻溝。隨着鴻溝越來越大,焦慮感會像洪水一樣湧進來——不僅有你的焦慮,還有孩子的焦慮。

父母們對孩子的壞行爲總是抓住不放,卻很少去發現他們日常行爲中值得稱道的地方。我們太習慣於關注自己的負面行爲,自然也會對孩子做同樣的事。

擁有一個堅實的內心基礎是避開他人的無意識投射的關鍵。

爲人父母,一方面需要方法和策略方面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程度的成熟的情緒,纔能有效而強有力地去執行這些方法和策略。簡而言之,爲人父母需要一生致力於每時每刻的改變和成長。

不要反對孩子的天性,而是去平衡他們的天性,讓孩子可以發展全面的個性,活出更完整的生命。

#

我們之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享受不到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覺,是因爲我們沒有與他們的原本樣子溝通,去欣賞他們豐盛的內心,而是把自己的內心狀態投射到他們身上。我們熟悉這種內心狀態,因爲它生於我們的內心,將其投射到孩子身上,給我們一種與孩子親近的虛假感覺。我們很少能意識到,我們不是真正地在和孩子交流,而只是和我們的內心投射交流,那僅僅是我們心目中孩子的形象......鼓勵孩子去做自己,獨立於父母,這看起來會威脅親子之間的親密聯繫,然而,這纔是通向真正的親子聯繫的道路,因爲只有獨立的個體,纔有能力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

引自 情感融合的陷阱

#

你希望孩子取得成功。這爲什麼對你很重要呢?如果細想,你會發現,這是因爲你把世界看作是一個恐怖的、互相殘殺的地方,因此,你很擔心孩子的未來。又或者是,你希望孩子受人仰慕,擁有某種或多種才華。這種期望的背後是什麼呢?僅僅是你對孩子天賦的欣賞嗎?還是你擔心孩子融入不了社會,甚至可能成爲一個極其平庸的,在世俗眼光中落後於大多數的人? 我們養育孩子所經歷的諸多問題根源都在恐懼,這正是“自我”的特點。對孩子過分誇張的願景、擔心、失望,都來自恐懼。 那個常常在腦海中響起的帶有控制慾的、苛刻的、憤怒的聲音,並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一種習慣性的生活應激反應,覺察到它的存在,便可以馴服它。

#

希望你有幸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他與你對着幹, 從而你可以學習如何放手; 他不聽話, 從而你可以學會聆聽; 他有拖延症, 從而你可以學會欣賞靜止時的美; 他老忘事, 從而你可以學習擺脫對於事物的依戀; 他過度敏感, 從而你可以學會理智; 他總是心不在焉, 從而你可以學會專注; 他敢於反抗, 從而你可以學會打破常規思維; 他感到害怕, 從而你可以學會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他使你學會, 這一切不是關於孩子, 而是關於你自己。

#

這段,讓我清楚了,面對別人的辱罵,爲什麼有的孩子不會把它放在心上,很快就忘了;而有的孩子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甚至產生終身的影響。

這就與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否爲它建立起了內在價值感有關;

這是因爲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內在的自我價值感就已經被削弱了,導致羞恥感會立刻讓我們感到熟悉,我們的心不假思索地就吸收了。假如我們的父母是覺醒的,羞恥感便完全沒有機會在我們的情感中找到立足之地。當有人對我們說出羞辱的言論時,我們能夠輕易地將它們從意識中拋棄,因爲我們不會對它們產生熟悉的感覺。

引自 第6章 迷思之三:孩子有好壞之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孩子的自尊從這裏來!

當孩子覺得被看見,認爲自己有價值,並且覺察到他們是作爲一個“人”,而不是因爲他們所做的事情而獲得重視,他們便能感覺充滿力量。 這種能量會轉變成他們對所關注的事物的真正熱情。 換句話說,他們本性的自愛會通過對生命的熱愛顯現出來。 孩子還小的時候,對愛、自尊和價值的感覺難免非常脆弱。 他們還沒有機會大膽地愛自己和表達自己,這些自然需要時間和經歷才能學會。 因此,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他們需要通過我們的反饋來認識到他們有極大的潛力去成功,也完全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生活。 孩子能擁有多大的力量,是由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如何認識他們決定的。 換句話來講,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我們與他們的聯繫至關重要。這讓他們確信,他們的存在是被肯定的。如果我們過分關注他們的表現、偶爾說過的話,或行爲的某些方面,我們將錯過時機,不能完成此幼齡階段父母的首要任務——幫助孩子加強內心的自我認知。 一旦自我認知沒有建立好,他們便會違背真我,發展出一個替代的假象,即“自我”。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