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國人經歷的20世紀》作者: [美]康拉德·H.雅勞施

。。今日書朋推薦 || 編號:[1560]

。。原作名: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ISBN: 9787559845238

。。內容簡介。。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後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牆倒塌後的統一與復甦。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矇蔽作爲開脫的藉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於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後方捱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爲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並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爲歐洲的民主支柱。


。。作者簡介。。

康拉德·H. 雅勞施(Konrad H. Jarausch),美籍德裔歷史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呂爾西歐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國德國研究協會主席,《當代歷史研究》主編。早年專注於希特勒掌權過程的研究,後期轉向東德研究、兩德統一,以及德國的文化民主化。已出版專著或編著五十餘本,其中《走出灰燼》獲2016年歐洲學院布羅尼斯瓦夫·蓋雷梅克獎、美國出版協會歐洲與世界歷史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提名。

王晨,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譯有《古典傳統》《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拷問法國大革命》等。


。。短評。。

#

黑爾默遇到了一名悲傷的婦女,後者可憐巴巴地問她的兒子有沒有幸存下來:“你看到保羅了嗎?”黑爾默勸她要有耐心,他想知道:“有多少保羅永遠不會回來了?”看到滿載碎石瓦礫的卡車,他不禁想:“有可能處理掉所有廢墟嗎?”以及“需要多長時間,新的生命纔會從廢墟中長出來?”

#

普通人對戰爭的態度纔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不得不面對令人壓抑的記憶,使許多戰後的德國人比他們的鄰居做了更多的自我批評,而不是閃爍其詞的自我辯護。魏瑪的孩子們用‘永遠不再’允許獨裁,戰爭或者大屠殺這三重禁令做爲回憶錄的結尾。”正視破碎的生活是需要勇氣的~

#

大多數反思德國法西斯的著作,都是從希特勒和其領導納粹黨來出發,遠點的會追溯到德國政體及一戰遺留,對猶太人在宗教、世俗上遭受多民族、大範圍排斥的現象則關注不夠。而大部分德國人也絲毫沒意識到,正是千萬普通人的敵意,質變成世紀大屠殺。

#

“記憶將我們聯繫在一起,記憶將我們分開”

#

“通過對騎馬、飛行和划船等活動的壟斷,希特勒青年團甚至吸引了本來反對他們的年輕人。”

引自 第三章 納粹的青少年

#

許多戰後的決定有意無意地避免重複過去災難的可能。冷戰期間,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正常狀態,個人和集體需要專注當下,付出巨大的努力。西德所追求的物質財富和東德追求的社會平等在幾十年間吸引了大量關注。許多人成功地忘記了自己的噩夢,他們重建了個人關係,沉浸在職業成功中,通過買車、建房和國外旅行收穫着繁榮的戰利品。但對一些人來說,隨着他們的退休,戰敗逃亡、驅逐和戰後饑荒的可怕記憶捲土重來,迫使他們接受遲來的清算。正是這個痛苦的過程最終把許多德國人變成和平的民主派。

引自 導言 德國人經歷的敘事

#

“要竭盡所能地避免另一場戰爭,不僅是核衝突,而是戰爭,就是這樣。”在他們生命將要走向盡頭時,魏瑪的孩子們用“永遠不再”允許獨裁、戰爭或大屠殺這三重禁令作爲回憶錄的結尾。爲了正視自己破碎的生活,他們大多擁護人權、和平主義、社會團結和生態保護。根據英國曆史學家蒂莫西·加頓·艾什(Timothy Garton Ash)的說法,“這是歷史的諷刺…今天,德國成了穩定的孤島和自由主義的最後希望”。即使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曙光,但許多德國人的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們的帝國祖先幾乎認不出他們。

引自 結語 斷裂生活的記憶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