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機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現代科學》作者: [美]邁克爾·斯特雷文斯

。。今日書朋推薦 || 編號:[1558]

。。原作名: The Knowledge Machine

。。ISBN: 9787521743388

。。內容簡介。。

科學爲什麼如此強大?

科學爲什麼在人類歷史上來得如此之晚?

是什麼鐵律在統治和支配着科學?

這本書要回答的,就是以上問題。作者回顧了科學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對哲學家的思想及研究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提出了統治科學的“鐵律”。在這本書中,他對兩千年間多位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進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畫,也用生動的筆觸和形象的比喻帶領讀者走到許多個科學爭辯的歷史現場,還原了科學工作的真實面貌,呈現了一場細緻入微的科學與思考的探索之旅。

斯特雷文斯將近現代科學稱作“知識機器”,它是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變革的機器,能夠不斷創新並且具有實證性。通過對科學歷程的梳理,斯特雷文斯向我們揭示,科學家絕非毫無偏見或者私心的完人,但在科學鐵律的約束下,他們自發地把偏見與私慾排除在了科學實證研究的範圍之外,在科學爭論中,一切都按照遊戲規則來。這正是《知識機器》中所揭示的,是解釋的鐵律造就了近現代科學,並令這一知識機器以如此大的能量持續改造人類社會及文明。

如今,面對全球氣候問題、肆虐的流行病等種種問題,我們人類尤其需要來自知識機器的建議。對此,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重視和讚揚知識機器,給予它成長所需的自主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邁克爾·斯特雷文斯(Michael Strevens)

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美國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科學本質探索的方方面面,諸如科學解釋、複雜系統、概率、因果以及科學與社會的複雜聯繫等。2017年,獲古根海姆基金會獎金,嘉獎他在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性探索方面的傑出研究。

審校簡介

劉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學術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爲科學哲學、物理學哲學、分析哲學和科學史等。


。。短評。。

#
比較通俗,可讀性強。科學研究遵循鐵律運作,反對傳統理性,追求對世界的淺層解釋。這也是科學哲學研究的新近成果,值得深思。

#

相當精彩的科學哲學作品,對波普爾的“反駁說”給予精準反駁,實現了對庫恩“範式論”的範式轉移。通過十分出色的敘事技巧將一樁樁科學史公案條分縷析,總結呈現出一條引領科學發展的鐵律,達到了故事性與學術性的完美兼容,具有承前啓後的思想價值。

#

科學方法的本質是解釋的鐵律:在正式場合中,任何科學觀點之間的爭論只能通過舉出經驗證據來進行,而創造經驗證據需要進行實驗或測量。這一鐵律讓無數有野心有才華的人放棄美、崇高、宏大和整體的哲學世界,將一生投入艱苦乏味的實證工作,只爲通過細枝末節的差異得到對因果關係的淺層解釋。社會科學由於研究對象非常複雜,不同理論之間經由經驗證據較量達到“培根趨同”的過程可能很漫長,也可能永遠不存在一個大一統的社科理論。但是,高質量的經驗研究仍然是社會科學得以積累發展的基石。

#

整體

觀點:斯特雷文斯認爲近代科學是在主觀的人性,如個人的喜好、志向、品味、傾向、文化和教育背景、政治背景、利益導向以及哲學、神學、美學等思考中孕育產生的,但它卻擁有解釋的鐵律,即尊重經驗性的檢驗,科學研究和科學爭論必須遵守這一程序和原則。

方法:基於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選擇了科學史上已有並著名的案例。其中,牛頓是本書立論的關鍵性人物,他“不杜撰假說”的宣言是鐵律最有利的證據,牛頓雖然熱衷於神學、鍊金術,但他在從事科學研究時,並不去追問形而上學的哲學問題,僅僅是闡明事實,這便是科學與哲學最初的分道揚鑣。

結果:在科學哲學中,波普爾和庫恩的科學觀堅持科學的客觀性,而建構主義的科學觀認爲科學並不是客觀的。斯特雷文斯將科學哲學的兩種觀點結合在一起了,認爲科學有主觀的建構,也有客觀的程序,並不偏頗哪一方。作者認爲,科學是人做的,那麼必然帶有主觀的因素;而科學這一強大的力量非常講究客觀、經驗、實驗、觀察等,所以必須看到科學的客觀性。

評價:作者所使用的材料都是舊的,得出的結論也沒有逃出科學與哲學、科學與人文以及科學哲學的傳統爭論。在綜合科學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有一定的創新,但更多的是將已有知識進行梳理後論證自己的想法。不過,一些新的思考可以讓人受到啓發,他也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即科學如何運作、科學爲什麼如此強大、科學爲什麼過了這麼久纔出現的問題。

收穫

作者有一個貫穿整本書的觀點,那就是認爲:科學是由人做出來的,而科學家都是普通人。科學有解釋的鐵律,所以看起來非常強大。但是,背後從事科學的人,卻是受個人觀念影響的普通人,“科學邏輯的核心就是人心”、“知識機器是由人,而不是天使組成的。我們需要一種能容忍,甚至能利用人性弱點的科學”、“科學家也是普通人。他們不會遵循普遍有效的腳本,也不會遵循局部有效的庫恩範式。他們非常愛爭論、易受環境影響,而且古怪。”在建構科學家形象的時候,應該打破科學家神聖的光環,樹立“科學家就是普通人”的正確觀念。科學家有所成就,但均逃不出人性的優點與弱點。他們並不是一直如科學研究和科學爭論那樣只受客觀經驗的擺弄,在研究和爭論的之外,還是如普通人一樣有愛恨情仇。

新知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是著名的人類學家。

作者認爲:近代科學並不算是一種文化,它只是一種社會實踐。

疑惑

本書副標題“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現代科學”中的“非理性”,指的是“鐵律”,即科學研究壓制主觀人性。這種只憑借客觀事實、實際經驗來檢驗理論的特性被斯特雷文斯稱爲“非理性”。而作者所說“非理性”卻正是我們常說的“理性”的科學精神,理性即是尊重客觀經驗的前提下,經過嚴密的邏輯推導而得出結論。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摻雜任何個人主觀意見的干擾,故而被稱爲“理性”。同樣是尊重客觀、排除主觀,在斯特雷文斯的人文主義視角下成爲了“非理性”,在科學主義的視角下成爲了“理性”。在人文主義的眼光中,認爲人類天生有哲學、神學、美學等體悟,現代的科學研究使科學家排除這些人類原始的傾向,這是“非理性”的。作者認爲,科學從哲學、宗教等非理性孕育出來,卻與他們背道而馳,是反人性的。那麼,科學到底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呢?

我的觀點

“他做鍊金術實驗,是爲了‘將物體的實質或有用的長處從帶來阻礙的廢物中解放出來’。他遵循的研究方法根本不涉及實驗或觀察,而只是閱讀與思考。”、“在與笛卡兒就物質與空間的本質展開的形而上學爭論中,牛頓的方法是純粹的思考,也就是哲學論證。”在講述牛頓在進行鍊金術和哲學研究的時候,用的是“思考”這個動作,與科學的研究並不一樣。但需要注意,科學看起來似乎僅僅是進行實驗和觀察,科學教育也容易誤入“培養簡單頭腦”的歧途,但其實科學研究是需要獨立思考的。正如鐵律所說,規定科學運行的法則是依據鐵一般的事實,但科學並不干擾科學家解讀事實和數據的想法或方法。同時,科學是從人文、人性脫胎而出,科學受研究者個性與品味的影響。那麼,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個人的“思考”。我們過多地強調遵從科學事實的經驗性,對創造科學理論的思考性缺少關注,這妨礙我們做出科學成就。雖然只知鐵律的科學家有利於促進他們做出科學成就,但他們是一臺純粹的邏輯機器,所以仍然是差勁的科學家。

最後,不同意斯特雷文斯對於波普爾和庫恩的某些反駁,但他反駁後得出的結論對我又有一些啓發。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