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 || 读书,还是快乐的吗?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所作的这个题目,估计会有很多人会不屑理会。“读书,当然是快乐的。这还需要说吗?”

从理论上说,读书,当然是最快乐的事情了。且不说中国正统儒学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学业有成,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得到的呢?“凡是想有所出息、有所作为的,必得把书读好。否则免谈。”在这方面,我是有很深体会的。自小在大山里成长的我,打从懂事起,我听得最多的话,就是父母所说的“不读好书就得永远刨地”等等言论。想想也对啊。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什么“背景”“靠山”都没有,如果再读不好书,那还有什么出息?有什么作为?那样的话,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呆在大山里,老老实实的种地。所以,那个时候读书,目的性非常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父母、老师们对我的要求很严,今天背诵这个、明天默写那个,如果背诵、默写有错,很可能遭到很严厉的惩罚。但丝毫不以为累,倒是觉得,和家务劳动、刨地种田相比,读书,实在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

稍长一些,所读之书逐渐增多,也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觉得读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你看看哦,读的书多了,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还能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这个时候,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而且也有了自己心目中“勤奋学习”的偶像、榜样。苏秦以锥刺股、孙敬以发悬梁、匡衡凿壁偷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这些大学问家一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自此,即便阅读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也即便自己对很多的内容一知半解,也始终觉得这是难得的快乐。对我来说,学习,是快乐的!

十年寒窗,终算不负父母的苦心栽培。尽管“黄金屋”没有看到,“颜如玉”好像也没有遇到。但却有唯一的好处,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在整个读书过程中确实经历过“磨难”,特别是高中几年,差不多就是“魔鬼生活”,但从总体上说,读书,仍然是快乐的。

但后来,渐渐的,觉得读书,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轻松,那么快乐。

书,是越读越多了,从上小学开始到现在,好像觉得自己始终在读书,一直读,一直读……但读完之后,真正能留在脑子中的似乎不多。书中所描绘的实在是太美好了,犹如陶公笔下的桃花源。而现实又是如此的残酷,这两者之间反差实在太大。这个时候觉得,读书,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的事。

我喜欢把读书当成休息。在自己很疲惫时,在自己很烦躁时,我最乐意做的事情,就是读书。来到自己的书房,冲上一杯咖啡或泡上一杯绿茶,拿起我自己精心挑选的喜欢的书来读。这个时候,心情平静得像没有波纹的湖水,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那份感觉,好极了。

我读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其他任何的条条框框。只要是我认为可以阅读的书,我都读。喜欢文学但不擅长文学的我,平常看得最多的书,是沈从文、汪曾祺等先生的作品,书房里的藏书,最多的,也是他们的作品,因为我喜欢他们那种淡而醇酽的感觉。也喜欢看周作人先生的作品,平和而朴实——为人处世不就应该这样吗?很多人认为周先生是文化汉奸,其实我倒是以为,汉奸不汉奸对我来说无所谓,因为我崇拜佩服的,是他的文学才华。如果光凭“文才”这两个字来说,“周作人”这三个字未必比“鲁迅”这两个字的份量来得轻。作为读书人,我只要读好我的书就成,如果能从文中领悟到一些什么道理,那就更好了。至于像什么“汉奸”之类的“政-治词汇”,我是向来不以为意的。

……

有用的书,我读。对我并没有太大用途的书,我也读。因为这至少可以让我增加一些“看起来像个文化人”的资本——尽管我知道我并不是什么文化人。至少可以给别人一个“这个人看的书挺多的”的印象——尽管我看书并不是给为了别人什么印象不印象。

我以为,只有“在没有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只有“不是别人逼着你读书”的情况下,这时的“读书”,才是真正快乐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