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928)

【原书卷八·三八】

尹文端公妾张氏,封一品夫人,与内廷恩宴。大将军某与忠勇公在上前戏尹云:“张有贵相,十指皆箕斗,无罗纹。”会伊里平定,诸功臣画像内廷,例有赞语。上命公自为张夫人赞。尹应声云:“继善小妻,事臣最久。貌虽不,亦不甚丑。恰有贵相,十指箕斗。遭际天恩,公然命妇。上相簪花,元戎进酒。同画凌烟,一齐不朽。”忠勇公曰:“欲戏尹某,反为尹某戏耶!”上大笑。

尹文端,即尹继善(1696-1771),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锦州凌海(今辽宁省凌海市)人,满洲镶黄旗。清朝大臣,东阁大学士尹泰的儿子。有女儿嫁给乾隆第八子永璇。

张氏,尹继善妾。生一女,嫁乾隆第八子永璇。

忠勇公,即富察·傅恒(1722—1770),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外戚,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乾隆孝贤纯皇后之弟。

箕斗,音jī dǒu,释义:1、指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箕宿与斗宿。《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后因以“箕斗”比喻虚有其名。宋·苏轼《和三舍人省上》:“嗟君妙质皆瑚琏,顾我虚名但箕斗。”2、指指纹。人手指第一节的指纹,簸箕形的叫箕,螺旋形的叫斗。命相口诀: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

伊里,即新疆伊犁。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赞语,音zàn yǔ,释义:1颂扬之辞,赞美的言语。即赞词、赞辞。唐贞观十七年 (643),由唐太宗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共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1755年,清政府平定西域准部、回部得胜,乾隆决定重奖功臣:“上嘉在事诸臣之绩,因葺新斯阁,图功臣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户部尚书兆惠以下一百人于阁内。五十人亲为之赞,徐皆命儒臣拟撰(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画成之后,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之后,功臣画像入阁的渐多。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绘画家聂崇正先生考证,为“平定西域准回部”前后功臣各五十(前五十幅为乾隆御题。)“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功臣各五十。前五十幅为乾隆御题。“平定台湾”五十功臣。“平定廓尔喀”功臣三十。总计二百八十幅。这些画像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期间散失,有部分被民间收藏。2、史书中“论、赞”的文词。古代的论、赞,是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简言之,即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具体名称有异:《左传》称“君子曰”,司马迁《史记》称“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皆称“赞”,荀悦《汉纪》称“论”,陈寿《三国志》称“评”,谢承《后汉书》称“诠”,其他或称“议”,或称“述”,名称不一。《新五代史》虽不别加标题,每篇皆以“呜呼”二字发端,亦近此类。至于《资治通鉴》,司马光随感而发,更不限于篇末,意之所在,“臣光曰”比比可见。后人注解前史,也有“论赞”之作。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即有“赞”一百三十篇。赞语,即指论赞的文词。汉·班固《典引》序:“太史迁 下赞语中,宁有非耶?”郭沫若《蒲剑集·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但据我的研究,应以司马迁的赞语为准。”

都,音dū,形容词,美好的样子。《正韵》:美也,盛也。《诗·郑风》:洵美且都。《前汉·司马相如传》:车从雍雍,闲雅甚都。《三国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

上相,音shàng xiàng,对宰相的尊称。此处指傅恒,傅恒时任户部尚书,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保和殿大学士,封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百名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傅恒荣居首位。

簪花,音zān huā,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更日益普遍,至清代,则只有女子簪花了。清·赵翼《陔余丛考·簪花》:“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本条诗话中“上相簪花”是说上相为张氏戴花,故傅恒笑称“欲戏尹某,反为尹某戏耶!”

元戎,音yuán róng,此处指主将,统帅。南朝陈 徐陵 《移齐王》:“我之元戎上将,协力同心,承禀朝谟,致行明罚。”唐·柳宗元《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以谋画佐元戎,常有大功。”

凌烟,指凌烟阁。唐贞观十七年 (643),由唐太宗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共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