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第十二章:顏淵篇〈12.2〉 讀《論語》第十二章:顏淵篇〈12.2〉

讀《論語》第十二章:顏淵篇〈12.2〉

衣者郭郭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註釋】

①邦:諸侯統治的國家。

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翻譯】

①仲弓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走出家門,像是去接待重要賓客;使喚百姓,像是去承辦重要祭典。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在諸侯國之國服務,沒有人抱怨;在大夫之家服務,也沒有人抱怨。”

仲弓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要努力做到這些話。”傅佩榮《人能弘道》

②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衆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

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百度)

【心得】

仲弓是孔子的學生,名列德行科的第四名。仲弓請教如何行仁,孔子的三句話,其含義分別是:一、“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說明與人交往要存敬守禮;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的名言,說明要恕道增益人間情義;三、“三邦無怨,在家無怨”,說明要由無私促成羣體和諧。層層遞進,正是明確指向人生正途。

千萬不要小看這三點,第一層比較具體,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存敬”,內心要保持尊敬;“守禮”,遵守外在的禮節。第二層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然就可以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不喜歡的事就不會加在別人身上。第三層促成羣體和諧,一生無怨不悔,代表有很寬廣的心胸,可以以一種無私的情懷與別人來往。——摘自傅佩榮《人能弘道》

人生在世,爲人處事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則,才能夠使生活獲得幸福,事業取得成功。本章之中,孔子便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爲人處世的原則。當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並沒有和他談道理,而是從實際出發告訴他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孔子是從爲政方面來具體闡述的,儘管如此,他所說的道理也能爲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想要做一個好領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告訴仲弓要“出門如見大賓”,這其實是很高的要求,就是說出門工作要像去會見重要的賓客一樣,嚴肅恭敬。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不管是領導也好,普通職員也罷,要想有所成就,敬業,也就是認真地對待本職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對工作如此,對待同事也應如此,只有尊重別人,你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這一點,對領導者來說尤爲重要。恭敬誠懇地待人接物,嚴肅而不擺譜,尊重每一個下級,只有這樣員工才能覺得領導足夠重視自己,纔會心悅誠服。這是一個很深的學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做一時容易,時刻保持這種態度更難。爲其難,才更富有價值。

接下來,孔子又告訴了我們另一個重要的做事原則,也就是“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奠一樣。這句話放在現在來說就是說一個人一定要有強烈責任感,克勤克敬。這個原則,是說給領導者的。不管是在組織還是企業中,領導都是機構的核心,領導的責任感關係到一個組織的生存發展。一個領導,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贏得別人尊重和信任,從而凝聚力量、推動事業的發展。

做領導的還應該能夠了解和體諒下屬,因爲企業是一個整體,需要分工協作才能夠取得成功。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啓示人們要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在與下級相處時,領導者應樹立一種平等的觀念。自己覺得困難危險、無法完成的任務,最好不要推給下屬。當然,孔子的話不僅僅是對於一個領導而言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句話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這段話,核心是一個“敬”,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能做到任勞任怨,而不會怨天尤人。一個常常抱怨這抱怨那的人是絕對成功不了。成功的領導者不會抱怨外在的環境,而是會去努力創造條件改變環境;合格的員工不會抱怨工作困難,他會從自身找不足,虛心學習。因爲他們知道,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只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摘自百度

學完本章,很是慚愧,爲自己時常因爲工作上的煩憂而時時地在文字裏抱怨。以後,我再也不會了。對不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