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從洛可可到19世紀的浪漫主義(《畫面結構和人類視野》之29)

29、從洛可可到19世紀的浪漫主義(《畫面結構和人類視野》之29)


巴洛克風格繪畫主要特徵來自“卡拉瓦喬圓環”和“卡拉瓦喬明暗對比”,前者是畫面上人物形體頭部,臉部,甚至全身各部位,都呈現小圓環特徵,當然更爲重要的是,畫面上主要人物和景物的空間位置關聯,構成有形或者無形的圓環結構,甚至大環套小環,小環穿大環,一環又一環,使得整個畫面各處都滾動不已,場面也顯得轟轟烈烈,喧鬧奔騰!

而後者,則通過用光的技巧,造成畫面在視覺上的一種強烈對比,衝擊觀者的感受,此風格後來主要用於肖像畫,在畫面人物的背後,布上一重目光無法穿透的幕布,好像在現實生活之後的某種神祕背景,対之,人們通常無法解析但也不曾深刻追究,而只看到它的暗黑厚重,感知它的深遠如淵。

我想,卡拉瓦喬把畫面表現成明暗對比,可能是受舞臺劇上用光風格的影響。如果是在密閉空間裏表演,自然光是不夠的,尤其是晚上,根本沒有自然光線,所以,舞臺需要有人造光的輔助,甚至以人造光爲主。

人造光,必須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甚至要突出主要人物的容貌和表情,所以,明暗對比的風格,確實有突出畫面上人物的效果。

洛可可風格出現在巴洛克之後,也深受巴洛克影響。但洛可可風格基本上沒有了“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在用光上,倒是吸納了古典主義那種普照天地上每一個角落的“神光”手法。

洛可可風格繼承了巴洛克風格裏那種畫面上各處都旋轉飛揚,整個畫面就如脫兔般奔騰的喧譁,但加入了一些明顯女性化的細膩,婉轉,和玲瓏纖巧的可愛成分,有時候還有一絲隱晦或者明示的輕浮,甚至淫慾意味。

一般認爲,洛可可風格繪畫是從法國畫家華託(1684-1721)開始的,到了布歇(1703-1770)達到高峯。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P454有圖298,是華託所作《遊園圖》(約1719年)。這幅畫上,一羣年輕的男女,圍坐在小樹林裏,享受着青春美好時光。整幅畫的結構上,符合“希施金林木之窗”(“耶穌之窗”的變體)構圖,這種構圖是描繪一個特殊角度所看到的情境。也就是在茂密森林與開闊地帶交界處,從森林內部更遠方看向敞亮的森林外部時候,一路所看到的森林內部情境。這種情境顯得既神祕,而又富於想象,似乎那開口的外部,是一個未知的未來。

從畫面人物形體看,還有很強的“卡拉瓦喬圓環”痕跡,尤其是人物頭部和臉蛋,個個都像一個個的小乒乓球。但總體上,畫面並不很喧鬧。

我覺得,這幅畫應該不算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作品,僅僅在畫面呈現出的氛圍上,有一點安逸享樂的味道,這倒是洛可可風格所追求的效果。

最能代表華託洛可可風格的作品應該是另一幅畫《發舟西苔島》(或者漢譯爲《西泰爾島的巡禮》)。這幅更有名氣,在網上隨便就可以搜到。

我們在前面之所以在好幾個地方,都提到貢布里希的這部名著《藝術的故事》是有缺陷的,就是因爲,它不僅僅在理論構架上不夠深刻,更加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就是在它討論過的畫派與畫家上,這本書有時候也會避重就輕,沒能收錄相應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或者代表作品。

《藝術的力量》一書的一些缺陷,也許跟作者貢布里希個人的情趣偏好有關。對於他喜愛的畫派或者畫家,就多說一些,對於不喜歡的,就少說,甚至不提。我寫這個系列,當然也有同樣的問題,藝術史的內容極爲龐大,任何討論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覺得至少應該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支撐着整個討論的進程,而過程中涉及到哪些流派或者藝術家,應該把因果關係講清楚爲好,收錄的作品,也應該能夠幫助分析到位,同時也是有代表性的爲好。

瞭解洛可可風格繪畫的特徵,還是要看一下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大師布歇的作品。在網上很容易找到布歇的很多畫作。

除了畫畫,布歇還是當時最時尚的設計師,爲當時號稱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才華橫溢的蓬帕杜夫人設計女服和裝飾品,布歇設計的圖案爲當時出入宮廷的人們所熱仿。

順便說一下,網上有很多洛可可風格的家裝和傢俱設計,還有大量洛可可風格的飾件,有的看上去確實令人愛不釋手。

跟之前風極一時的巴洛克風格相比,洛可可風格屬於是宮廷和貴族的新型奢華嬌淫,而巴洛克風格則是教廷與信仰權勢階層享有的舊式雄豪驕奢。前者體現的是世間凡俗女性的嬌柔輕浮,後者則體現了信仰世界裏男性先天具有的雄強傲野。

巴洛克和洛可可二個風格藝術作品風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當時肯定也會有很多人厭倦這些傲慢驕奢或者嬌淫無度的藝術作品。

我們知道,之前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審美理想佔據藝術領域的時候,就出現過反古典審美理想的樣式主義,從中脫穎而出了格列柯的表現主義和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以及巴洛克風格。

在洛可可風行一時的時候,一些藝術家開始了新探索,或者從更早的古典傳統裏繼承和發展出超越古典的新古典美,比如以大衛,安格爾和布格羅爲代表的新古典主義;或者延續卡拉瓦喬和荷蘭小畫派的現實主義風格,比如庫爾貝和米勒;還有人則從新古典主義分支出來,保留了一部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要素,加入自己的新理想要素,從而開創一個新的藝術流派,比如席裏柯和德拉克羅瓦爲代表的浪漫主義等等。

我們用幾個作品做一下對比。

巴洛克的代表人物魯本斯有一幅著名的畫作《美惠三女神》,在網上可以容易搜到這幅畫。這幅畫總體上是“耶穌之窗”構圖,但三女神形體佔據了幾乎整個畫面,我們可以透過左側女神的身體邊緣,看到遠方“利維坦視野”的地平線。

三女神形體上的各部位,頭,肩,乳房,腹部和臀部等等都是典型的“卡拉瓦喬圓環”,三女相互執手扶肩,形成一個大圓環。畫面的光線處理顯然不是卡拉瓦喬的唯一光源,而類似於古典主義的全面普照的“神光”。儘管女神全身赤裸,但給人的感覺似完全沒有後世洛可可風格里的那種對人類慾望的誘惑。

在網上搜索洛可可畫派,你可以看到很多畫面上的女性,不管是女神還是俗世女人,她們或者全身赤裸,或者半裸,個個嬌豔玲瓏,肌膚嬌嫩得吹彈可破,其中以法國畫家布歇的作品最爲典型。

布歇被稱爲“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至的畫家,”他畫了很多女神,個個都堪稱人間尤物。作爲對比,我們選一幅畫《沐浴後的狄安娜》。畫面上,構圖類似於“洛蘭之門”,用光突出了二位女性胴體的白皙柔美。從人體形體上看,還略有“卡拉瓦喬圓環”的痕跡,但完全沒有魯本斯《美惠三女神》那種壯碩臃腫,而是嬌小玲瓏,可愛得彷彿觸手可及。

洛可可風格繪畫的一個突出特徵,不僅僅在於畫面人物的描繪上,更在於圍繞人物的環境。洛可可的畫面環境也總是被畫家神手所修整,總是跟畫面人物一樣宜人可親,總是既高貴而又曖昧無窮。

馴服環境,使得畫面人物不管處於什麼情境裏,都彷彿在自己的閨房或者私密處所,或者爲自己所控的舞臺上。這是洛可可畫面美的祕密,新古典主義顯然繼承了洛可可的這個特徵。但新古典主義風格畫面捨去了洛可可風格畫面上是輕浮淫蕩的意味,畫面人物也不再僅僅顯得玲瓏可愛。

同樣地,在網上搜索新古典主義繪畫,你可以看到很多至美的畫面,無論是畫面人物還是畫面環境,都極爲理想化地美好。

我們前面提到過安格爾和布格羅的作品,還做過一些畫面構成分析。總體上說,新古典主義的畫面之美跟古典時期的畫面之美對比,新古典畫面上的女神更有人性,而畫面上的俗世女性卻也更加理想化到女神的程度!

有些藝術家,顯然已經厭煩新古典主義風格里千篇一律的至美,開始展示人類生命在各種情境下的真實情緒與情感,尤其時候某些極端情境下的強烈情緒。這就出現了浪漫主義風格畫派。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談到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時候,拿二個畫派裏面二個典型畫家安格爾(1780-1867)和德拉克洛瓦(1798-1863)進行對比。二個人年紀相仿,幾乎同時逝世,所以他們的巔峯時期應該是重疊的。

據說,德拉克洛瓦有“浪漫主義的獅子”之稱,他曾經十分崇拜提香、魯本斯、委拉斯開茲、倫勃朗,但最終他的浪漫情懷和奔放自由的靈魂,催促他超越那些前輩大師,在題材選擇,畫面用光用色,尤其是畫面結構上,更加體現人類內心裏飛逸的自由與激情!這樣大大不爲當時把控畫壇話語權的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的業內權威們所待見。

德拉克洛瓦最著名的一幅畫《引導民衆的自由女神》(或漢譯爲《自由引導人民》),首先這幅畫的題材,就一反當時體制內的新古典主義的傾向性。畫面上,女神高舉旗幟在畫面正中偏右的位置,後面跟隨着揮舞刀槍的民衆。畫面結構是向右前面傾斜的,彷彿要壓向右前方的敵人!地面則屍橫遍地。

此幅畫面上的用光,也不是卡拉瓦喬的單一光源,而且是不設光源。這讓我們想起格列柯畫面上每個形體都各自有自己的光源,按需取光,正是表現主義的任性。這一點上,浪漫主義是不是吸收了表現主義的主觀性?只要能表達內心情緒,哪管什麼真實不真實!但浪漫主義還是遵循古典美理想中的人物形體在視覺上的穩定性真實。

人物形體在視覺上的穩定真實,是印象派出現之前,除了“格列柯隱流線”等少數畫家的作品之外,包括古典美的理想,巴洛克,洛可可和現實主義等畫派的共同特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