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程序員》|爲什麼一定要創業?

2015年,中國有一份著名倡議:“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繼而掀起了一股前赴後繼的創業熱潮。那創業真的這麼好嗎?

先說正方觀點:

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所有權以及更多的樂趣。

首先,現在社會上新的變化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創業機會急劇增多,而創業也越來越容易:有豐富的開源代碼,有成熟的基礎架構服務(雲),充足的系統分發渠道,足夠的創業相關培訓信息,成熟的資金獲取途徑(VC產業,政府支持等等)。

再次,目前在大公司就能有“鐵飯碗”已經成爲一種傳說,而在小公司工作,通常會有更多的版主權和掌控力。

最後,創業可以有更多的樂趣。創業公司天生就和變化密不可分,所以它們對從事不同尋常的事情會更加開放,這些都充滿樂趣。


然後,我們來看看反方觀點: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加入創業公司,而適合創業的人就更少了。在這一節,我會向大家展現創業領域存在的一些弊端:創業並不是那麼光鮮亮麗,要讓人做出許多犧牲,並且很有可能無法致富。

首先,喬老闆和鋼鐵俠基本上是萬里挑一,大部分創業者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想出絕妙的戰略,克服所有障礙,打敗所有競爭對手,從而改變世界,並在此過程中變得富有。

創辦公司和解決有趣的技術問題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過程非常艱難,而且事實上,你原來只需要照顧你的上級,但現在其他所有人都是你的老闆——你的所有員工、客戶、合作伙伴、用戶和媒體都是你的老闆。

再者,建立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的難度是超乎想象的,在本·霍洛維茨有一本書叫《創業維艱:如何完成比難更難的事》(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列舉了很多。這個翻譯很像那家有着Iphone的Bigger than bigger~ 

我那年只有 26 歲,卻來到了醫生的診室。我出現了短期的記憶問題。經過驗血,醫生對我說:“你的數值就像是 60 歲的人,肯定是有問題了。”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走下去,過後我就告訴老闆:“喂,我要離開了,我已經受不了了。我一週要工作 90 個小時,已經持續了八九個月了。”他回答我說:“是的,我正在醫生這裏看心臟問題呢,我可能也要離開了。”由此我懂得了,在創業公司工作必須要控制好自己的步伐,需要努力工作,但也必須找到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去做這些事情。 ——Philip Jacob,Stylefeeder 創始人、Stackdriver 和 Google 軟件工程師

最後,你可能不會變得富有。因爲大多數的創業都會失敗,雖然這個數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定義“創業”和“失敗”,但用“九死一生”來形容應該也沒錯。創業應該來說比炒股的風險高多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也不應該期待通過薪水而致富。原書給出的解釋簡直是直白到無力反駁:

多數的創業公司在初期的薪資水平要低於市場,所以甚至可以說,加入創業公司實際上要承擔着賺更少錢的風險。如果那家公司取得成功並壯大起來,你的薪水通常也會跟着增長,但很少能夠彌補之前在收入上的損失。另外,你也不要設想因爲自己是早期員工,就可以獲得晉升而進入高層(例如 CTO、副總裁),從而彌補之前的損失。這是因爲在早期,你面對的是長時間的工作、快速變化的需求和緊張的最後期限,這一切使得你幾乎不可能做出非常高質量的軟件。隨着公司不斷髮展,這個趕工拼湊出來的遺留系統已經開始無法勝任工作,所以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經驗豐富”的員工去“收拾亂攤子”。如果這個系統是靠你個人英雄式的努力才做出來的,那這正會成爲招聘新員工的理由,對於你獲得高層職位並沒有強大的說服力。

在網上有一個論壇裏說的話也非常真實:

關於做企業,有人算了筆賬。企業一年有300萬元的營業額,毛利100萬元。扣除按開票算的各項稅大概25萬元,剩75萬元。再扣除25%所得稅,剩下約56萬元。你把錢從公司拿出來花,作爲股東再扣除35%個稅,剩36萬元。有能力做年收入300萬元公司的老闆,我相信去大公司一年拿36萬元不是問題,還沒風險。”

那應該怎樣來對付自己的創業衝動呢?或許也可以看一看加入創業公司和自己創業的比較。

作爲創始人和創業公司的早期員工,對創業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作爲創始人,你必須做出 10 倍的犧牲以換取得到 10 倍回報的機會。這種犧牲在數量級上是完全不同的,壓力、風險和時長差異很大,創立公司是高風險、高回報的遊戲,而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處理這麼多風險及應對如此大壓力的能力,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應該去當創業者,不論他們有多麼美妙的點子。

以時長來講,即使作爲創始人,我們幸運地打造了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這個概率低到約1/10,但平均來說需要花上七八年才能夠成功地退出(例如被收購或者IPO),而創始人通常來說都會至少多待上幾年(股權和業績鎖定等等) 。那簡單的推理就是:只有你願意把生命的下一個十年都花在開創一家公司上,你才能去做這件事。而這十年,壓力和風險始終和你如影隨行。

昨天一個朋友說:“那些創業成功的人,很多都是孑然一身”,有些誇張,但也不奇怪,也不少見。創業成功一定會犧牲很多其它方面的幸福。

作者因此有了另外一個很有操作性的建議:對大多數的程序員來說,加入別人的創業公司可以得到足夠的好處,還可以極力避開那些缺點。

因爲自己創業的公司成爲下一個Google 或 Facebook 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或者起碼堅持 5~10 年才知道結果如何。而在同樣的時間內,如果是員工,就可以加入三四家創業公司,每家公司待上幾年,這樣找到成功創業公司的機會將顯著增加。

這樣,無論在硅谷,還是在中國,出現以下的羣體也就不足爲奇了,有一批專門追趕 IPO 和收購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會在公司 IPO 過後跳到另一家公司,如此反覆,他們也貢獻自己的價值,作爲回報,他們也得以培養各種各樣的技能,享受每一家公司的獨特文化,積累股票期權。在若干年後,他們會帶着許多有趣的經歷離開,很多時候也沒少賺。

比如在前期的移動互聯網流潮裏,很多人在BAT,TMD等公司反覆橫跳,攢了一筆錢,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所以,要理智地認識到,創業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那創立自己的公司還會是個好主意嗎?是的,只有在你不能不做的時候。也就是說,創立公司最合適的原因就是你對某個想法充滿熱情,非要把它帶給全世界。你之所以去做,不是爲了聲望或財富,而是因爲它對你足夠重要。爲了實現它,你願意爲之經受所有的痛苦、風險和犧牲。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